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川陕甘计划”
三十六团);十二师(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团)。

    第九军:二十五师(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团);二十七师(七十九、八十、八十一团)。

    第三十军:八十八师(二六三、二六五、二六八团);八十九师(二六二、二六四、二六六团);九十师(二六七、二六九、二七零团)。

    第三十一军:九十一师(二七二、二七三、二七五团);九十三师(二七一、二七四、二七九团)。

    第三十三军:九十八师(二九四、二九五团);九十九师(二九六、二九七团)。

    整编后,红四方面军总计五个军十一个师三十二个团。此外,妇女独立团仍保留原建制,方面军炮兵营扩编为炮兵团,下辖五个连。各游击指挥部所属的地方武装合编为独立第一师和独立第二师。彭杨军政学校改为红军大学,内设高级干部班、中级干部班、政治连、军事连、特种兵器班和教导队。

    为落实“川陕甘计划”,西北军委、红四方面军总部、川陕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等领导机关,也从通江和巴中西移至旺苍坝。

    旺苍坝是广元治下的一个小镇,三面环水,背靠群山,至今已有1580年的历史。旺苍是川陕根据地最西边的县城,红军要渡过嘉陵江西进陕甘,从地理形势看,旺苍是最理想的前进基地。旺苍坝的得名可追溯到元末明初,当时这块坝子还是一片河滩,遍地芦苇莽莽苍苍,绵延数十里。清朝乾隆、嘉庆之际,当地旺族袁、何、咎、赵、辜、尹、詹、张八姓,联合在此兴市建场,取名“旺苍坝场”,希望此场兴旺昌盛。二百多年来,“望昌”、“ 望苍”、“旺苍”等名几经更迭。旺苍坝为群山间一块平地,周围群山环绕,登高四望,满目苍松翠柏,望之苍然。

    1934年11月起,为落实“川陕甘计划”,准备西进,西北军委、红四方面军总部和川陕省委、省苏维埃从通江和巴中开始了大搬家。在川陕经营了两年多,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也置办了不少家当,除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西北军区政治部、川陕省委、省苏政府总部机关外,陆续转移到旺苍坝的还有大大小小的后勤机关、兵工厂、被服厂、造币厂,以及红军总医院等,旺苍成了川陕苏区后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旺苍古镇古色古香,面积很小,方圆不过一平方公里,小城里宽街窄巷,曲折勾连,如同一副不规则的棋盘,青石板铺就的小路,在街巷中缠绵曲折又四通八达,房子古朴,青砖黑瓦。不知何年起,旺苍的善男信女们在不大的小镇上修建了很多庙宇祠堂,他们在盖自己的住房上缩手缩脚,但在修建庙宇祠堂上却很讲究,宽敞高大,一进数间,这正好给搬来的党政军机关提供了住房。王庙街、文昌街上,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西北军区政治部、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四方面军总医院、三十一军军部、川陕省革命委员会、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等大机关一个挨一个,旺苍成了一座红军城。现在的文昌街一百六十八号,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驻地,陈昌浩和徐向前就住在这个四合院里。院子不大,一个一二十平方米的天井,四周几间厢房。红四方面军的最高军事首脑就在这里运筹帷幄,广(元)昭(化)战役、陕南战役和嘉陵江战役都是在这里筹划和指挥的。

    人多了市面就热闹,几万红军驻进来,原本清幽的小镇一下子“旺”了。狭窄的街巷里,人群摩肩接踵,并排三个人就走不开。小镇街上十几家大大小小的饭铺面馆从天没亮到半夜一直开着门,进进出出的大都是身着灰布军衣的红军官兵,西北军委政治部还下了一个文件,废除旺苍旧名,改为“列宁市”,不过这个名称当地百姓不习惯,最终没能叫开。

    绕旺苍城大半圈的河流名叫邓家河,清澈的河水倒映着远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巴山红旗·红四方面军川陕纪实简介 >巴山红旗·红四方面军川陕纪实目录 > “川陕甘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