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九章 在桂北路138号干着惊天动地的事情
    (1938年11月,桂林市)

    这是一间很普通的房子。

    它位于桂林市桂北路138号。普普通通的砖木结构两层楼层,带着一个相当于半个篮球场大小的院子。屋外街面的白灰墙上写着“万祥糟坊”,这就是中国土法做酒卖的作坊,“万祥”是它的名号。它的外表太简易,朴素,普通了。比起南边不远处独秀峰下省府所在的王城,简直是天渊之别。尽管它没有赤柱飞檐,没有云阶玉陛,没有高墙深门,自从1939年11月下旬起在门边挂起了一块“第十八集团军桂林办事处”的木牌子,它就产生了独特的魅力。

    桂林市民那几天在悄悄地传说:共产党来了!共产党在桂林城公开露面了!共产党在王城后面开了一个办事处。许多人带着一种惊奇的神秘感而专程到桂北路去亲眼看一看。耳闻是虚,目睹为实嘛。

    长期以来,桂系集团在其统辖的广西境内,对共产党是采取深恶痛绝、斩草除根的政策的。30年代初,他们对共产党在桂西山区的东兰、凤山、巴马的根据地,实行了斩尽杀绝的“剿灭”政策。就是几年以前,他们杀害了“东兰共匪的头目”韦拔群后,还将其尸体的首级割了,用石灰腌泡着,拿到几个城市去示众。八路军的前身朱毛红军过广西时,桂林城里还放映过《七千俘虏》的纪录片,当局用以夸耀“剿匪”的战绩。就是七七抗战爆发后,他们还对广西境内的本地共产党严加防范,一经发现,就加以逮捕、杀害。

    这些被称为“匪”的中共,公开地在桂林活动了,到底是什么模样?

    八路军的办事处里大都是一些穿布军装、打绑腿、带八路袖章的中青年。一张张脸孔,朴实,诚恳,都像农家的子弟,也有戴眼镜的秀才。人人都生气勃勃,精神饱满。这些人在院里唱抗战歌曲,打乒乓球,还能对来访的人讲举国团结、抗日救亡的道理。一个个言语间都洋溢着随时准备为抗日救国牺牲的豪情。这些人说的道理能暖人心。这些人,脸上没有一点杀人越货的匪气,身上没有半点打家劫舍的邪味,怎么能称之为“匪”呢?

    桂林人的心头开始疑惑了。大家很快就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到:自从桂北路138号挂上了这块牌子,这座古城很快就变得生气勃勃,充满了活力与生机;在桂林这座小城,出现了一些轰轰烈烈、闻所未闻、震惊中外而使桂林增添异彩的事情。半个世纪过去了,年过半百的老人们还津津乐道地对儿孙们讲当年的事儿和当年的人。这段历史,成了桂林的宝藏,有的把它当作学问研究,写成书出版,拍成电影电视放映。就是笔者也因多年受这段历史形成的氛围熏陶,编导过一部电视文献片《桂林文化城》。

    1938年10月下旬,随着广州、武汉先后沦陷,逃难的人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广西,涌进桂林。11月12日,长沙全城大火烧起来,全市三四十万人口,走剩下三四万人(也有说走剩两三万人)。广西成了抗战的大后方,原来不到十万人口、只有几条街道的桂林城人口陡然增加到四五十万(也有说五六十万人)。市里所有能住人的地方,都住满了人,车站、体育场、学校、骑楼下、甚至岩洞里,人们还在空地上搭起竹篱笆房子或是草棚子。

    就在这兵荒马乱的日子里,在桂林铁路工厂的门口,有一个穿便衣的外省青年,已经守候了好几天了。他用眼光在上下班的人群中搜找着。像是在找人,目光透着焦急。他要寻人为什么不到工厂里去打听,他是什么人?

    这天下班的时候,他终于发现了寻找的对象,十分兴奋地穿过人群奔过去,大声喊着:“老张!老张!”

    人群中一个拎着饭盒子的工人闻声转脸朝他一看,吃了一惊:“刘……”把“刘”后面的名字都咽下肚去了,忙跟他一起走离人群。到一个偏僻的角落,这个姓张的铁路工人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总统”归来·毛泽东与李宗仁简介 >“总统”归来·毛泽东与李宗仁目录 > 第九章 在桂北路138号干着惊天动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