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五章 为国?求生?张、杨将军扣蒋成功
突,直到第二天早晨看了张、杨的通电后,“才恍然大悟”。

    蒋介石的亲信、派往西北“剿总”的参谋长晏道刚,听到枪声后,也只是怀疑杨部兵变。谁也不曾往张学良身上去想。

    张、杨正好利用了蒋介石的误判,一方面继续在高度秘密状态下加紧进行军事准备;一方面故布疑阵,照常去临潼见蒋,并进行诤谏,还大规模地宴请蒋系军政要员,造成歌舞升平、太平无事的景象。

    12月10日晚,张学良自己驾车只身来到新城杨虎城公馆,与杨研究政治军事形势,安排“兵谏”行动。张、杨对此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作出了如下判断和安排:

    一、军事方面:豫西地区的“中央军”不足10万,分散在郑州至潼关一线,如果蒋介石被扣留,豫西“中央军”没有立即集中向陕西进攻的可能。届时必须确保潼关这个隘口,争取时间把分散在陕西及陕甘边界的东北军与17路军集中到西潼路上,时间约需5天左右。迅速占领潼关的任务,只能使用驻在大荔一带的17路军42师冯钦哉部。同时,请红军派一部进入商雒地区,确保潼关右侧安全。估计红军到达该地约需10天左右时间,但商雒一带既无“中央军”,红军又行动迅速,并有群众工作基础,完全适宜担任商雒地区的防务。此外,令驻洛阳的东北军炮8旅暨洛阳军分校东北军军士大队占领洛阳,迟滞“中央军”西进。对已经进入咸阳的“中央军”万耀煌部(2个团),由17路军警3旅将其包围缴械。兰州方面,由于学忠51军固守,并商请红军派出一部兵力进出甘肃西兰公路,以牵制胡宗南等部“中央军”,使其不敢向陕西进逼。

    如此部署,则可背靠红军,南凭秦岭,保障关中。汉中只有蒋系王耀武、李及兰两个师,只需扼守宝鸡一带即可对付,所受威胁不大。由于蒋介石被扣留在西安,南京势必有所顾忌;也由于万福麟部、宋哲元部和韩复榘部陈兵于平汉、津浦两线,威胁着陇海线,估计南京当局不敢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更不敢贸然孤军深入陕西,这样有利于东北军和17路军迅速集结做有效的防御。

    二、政治方面:“兵谏”的目的在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估计会得到广西李宗仁、白崇禧和四川刘湘的支持。由于路途遥远,难以取得他们军事上的直接支援,但政治上的同情、声援也可壮大“兵谏”的声势。华北的宋哲元、山东的韩复榘已表示愿以兵力支持,这较有力。至于山西的阎锡山,至少可以保持中立,不至于以武力威胁河西与豫西。起事之后,可形成西北、华北、四川、广西联合起来与南京对峙的局面,逼使南京不敢武装进攻陕西,不得不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召集有各方代表参加的救国会议,组织抗日联合政府。扣蒋后,蒋介石必须声明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并确保东北军和17路军的现有地位,然后才能考虑释放他。

    张、杨还决定,东北军负责华清池扣蒋,17路军负责西安城内扣留蒋系军政大员和部分武装。11日夜正式发动。

    张、杨作出部署以后,根据各自承担的任务,分头对两军又进行了布置。

    先说执行华清池扣蒋任务的东北军。为了达成军事行动目的,张学良授权105师师长刘多荃为总指挥,由驻临潼的第105师第1旅第3团和驻西安南门的第1团担任外围警戒,129师师长周福成为外围警戒指挥官。

    外围警戒的任务于11日晚,经67军105师师长刘多荃下达到该师第1团、第3团,并令所部听从周福成的指挥,其任务是:担负外线警戒,防止蒋介石突围逃跑,并适时支援内线。据此,周福成部署第1团展开于灞桥以东,届时,包围华清池西面和北面,占领临潼火车站,解除火车站宪兵武装,控制交通,特别注意灞桥至蓝田方向;第3团包围华清池的东、南面,并在骊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1936:历史在这里拐弯——西安事变始末纪实简介 >1936:历史在这里拐弯——西安事变始末纪实目录 > 第五章 为国?求生?张、杨将军扣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