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为国?求生?张、杨将军扣蒋成功
选择离城25里的张学良的防区华清池,而不住杨虎城的防区西安城内。
此行,蒋介石只带了近身侍卫官和一个警备区队(排),连警卫股长黎铁汉及其所属20名警卫人员也没有带。
华清池大门由东北军卫队一营的一个加强连守卫,驻临潼的105师1旅3团派一个连驻守骊山烽火台,控制制高点,警卫华清池。
蒋介石嫡系的西安宪兵团虽然派来80名宪兵,驻守华清池内院,但看管火车站专列用去40人,华清池内真正有作战能力的蒋系人马也就只有40来人。
此种部署说明,蒋介石对张学良和东北军还是可称放心的。
蒋介石认为,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可保他个人安全无忧。在洛阳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他已做好缜密的军事部署。大批军队已经集结于河南,豫皖绥靖公署主任刘峙坐镇开封,指挥二线部队。前锋樊崧甫军已过洛阳,在潼洛间构筑工事。西线宁、甘至汉中一线,“中央军”已有十二三个师,万耀煌军的一个师陆续进入战略要地咸阳。樊军董钊师准备入驻临潼。装甲列车已开到陇海线上待命。马丁式飞机70架也已进驻西、兰两地,其中在西安停放45架,并又将由广东投靠南京的部分飞机调来补足100架。此外,还储存了3000吨炸弹,预备了毒气弹。面对如此重兵,张、杨若与他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他认为,东北军与17路军矛盾对立,不可能联手。在来西安之前,蒋系特务机关把关于张、杨的情报源源不断地报了过来。这里面,有关于东北军与17路军关系紧张的,有张、杨与共产党私通的,等等。在蒋介石看来,东北军虽确有“通匪”隋事,但张学良本人不会“真心向共”。掌握蒋介石决策内幕的张镇曾说:“我们开初收到有关西安方面的情报,说张、杨意见不合,有要火拼的模样。当时委座认为情报比较准确,因为张、杨之间的矛盾必将越来越大,最后难免冲突。后来又得到情报,说张、杨两人来往密切,有联合一致反抗中央的模样。委座对这情报的判断是,可能性不大。因为张、杨两人,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联合不起来。何况中央军当时云集潼关一带,随时可向西安推进,而张、杨在西安的部队很少,又怎敢反抗中央呢?委座因而大胆飞往西安。”
蒋之所以“放心”是否还认为,他在张学良身边安插有自己的耳目亲信,张学良的一举一动都在自己的监视之下。原来,蒋介石在任命张学良为西北“剿总”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权后,同时派他的侍从室主任晏道刚任西北“剿总”参谋长,又以北平军分会政训处的全部班底组成西北“剿总”政训处,以特务头子曾扩情为处长,担任东北军的政治训练工作,向东北军将士灌输绝对拥护蒋介石和坚决反共的思想,并负责监督和调查东北军和17路军官兵的思想与行动;在这同时,还有大批特务进入了西安,散布流言蜚语,挑拨东北军和17路军两军之间的关系。这使蒋介石自以为张、杨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以他之力应付张、杨游刃有余。
蒋介石的高级幕僚、特务系统也不只一次地考虑这类问题。但除了陈诚曾提醒蒋“西安已绝非宜于驻节之地”外,其他人都没有怀疑到张、杨会对蒋氏下兵谏重手。
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曾预感东北军基层官兵的情绪不对。他在12月8日杨虎城约见他时曾吐露自己的担忧。他说:我感到形势严重,忧虑会不会发生日本“二·二六”事变那样的事。杨虎城听后马上说:决不会有那样的事。后来,邵在自己的回忆中写道:“我是担心东北军不稳,或有不利于张的举动,并未想到张会以兵力扣蒋,更不曾想到杨会与张合谋。”
特务头子曾扩情亦没有想到能会发生扣蒋事变。事变时,当他从睡梦中被惊醒后,还以为张、杨两部发生军事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