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章 放蒋?扣蒋?西安内部又生歧见
”,留蒋在西安,以“三位一体”保证蒋的安全,让蒋在西安发号施令;(二)要蒋签署秘密协议,保证不外泄;(三)由蒋向全国作一次广播,或有一个政治性文件,表明态度,可不涉及协议具体内容。

    随着谈判的进展,前两项已经不能成立,但要蒋公开表明态度还是可以考虑的,也是可以做到的。按照杨虎城的意见,像放蒋这样重大的问题,必须三方面取得一致的意见,特别是应当尊重中共方面的意见。他一贯认为,共产党对付蒋介石的办法多,而且比较高明。放蒋之前,也还必须有一套布置,对部队干部和群众解释清楚。所以,他不同意匆匆放蒋。

    杨虎城这种想法,代表了西安内部绝大多数人的意见,有资料表明,除了张学良本人外,其他人都主张有保证放蒋。24日午夜,中共中央在给周恩来的复电中也表明了这样的态度:

    杨虎城一直主张有条件释蒋。捉蒋后,他曾与幕僚们商议过,设想与蒋签署秘密协议,至少要蒋向全国发表一次广播讲话,以表明态度,杨担心没有相当保证就释蒋,难免他回京后不对事变发动者进行报复。张杨部下也大都主张有条件释蒋。

    周恩来也是主张有保证、有条件释蒋的。他同杨虎城一样担心蒋动摇,并考虑让蒋作出相关保证。24日晚,在给中共中央报告蒋介石对谈判态度的电文中,周恩来指出:“蒋目前在西安环境中有抗日愿望,但南京环境不改,他又将回到动摇中去,现在从撤兵、(改)组(政)府、与我方秘密协商及公开宣传上找保证。”在此前一天,周在向中共中央书记处报告与宋子文谈判情况的电报中,即请示中央指示放蒋的条件。24日上午,中共中央派时任政治局常委博古携带中央的指示来到西安。就在这天深夜,中共中央书记处复电周、博,指示:

    甲、在下列先决条件下恢复蒋自由:(一)全部中央军向河南、绥远二省撤退。(二)南京宣布国内和平,与民更始,不咎一切既往,并召开救国会议之命令。蒋亦发表同样宣言。此条件即取消讨伐令,承认张、杨与我们地位。(三)部分的释放国犯与共产党。

    乙、依目前情势,没有这些条件而释放蒋是危险的。张、杨即使战败,挟蒋在手还有文章做。

    丁、张和杨及我们应有坚持的决心。

    中共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所提的这些条件,有利于促进团结抗日大局的形成,同时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势力的膨胀,无条件地放蒋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而后来事实的发展也证实了中共中央的远见。

    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的这一指示,25日上午,周恩来拜会杨虎城,商议释蒋条件,杨虎城对中共的释蒋条件表示赞同,周、杨议定:蒋介石须发表一个正面表示态度的文件然后回南京。

    周恩来和中共的态度张学良是清楚的,杨虎城的态度张学良也是清楚的,东北军和17路军将领的主流思想张学良更是清楚的。这几支力量都主张“有条件放蒋”,这个形势使张学良思想压力很大。

    “三位一体”内部的思想反应,只是张学良产生压力的一个方面,更大的压力来自于蒋介石和宋氏兄妹。

    宋氏兄妹22日来到西安,还未谈判即与张学良讨论释蒋问题。张学良表示他个人极愿立即恢复蒋的自由,但这个问题关系许多人,不能不征得他们同意。

    宋美龄亦感到张学良处境艰难,他说服部下和杨虎城等人的难度,不亚于她说服蒋介石。于是,就说:“那你就快点把我的意思转告给他们。假如他们要和我面谈,可以让他们来见我;凡是委员长不愿见的人我都愿意代替委员长会见他们。我在这里等你回话。”这时已经接近深夜。

    张学良从高公馆出来,立即召集杨虎城等人开会,一直开到午夜过后。围绕放蒋问题,争论十分激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1936:历史在这里拐弯——西安事变始末纪实简介 >1936:历史在这里拐弯——西安事变始末纪实目录 > 第十章 放蒋?扣蒋?西安内部又生歧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