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尾章 功乎?过乎?青史千秋有评说
    ★张、杨将军舍身追求的一致共御外侮的理想终于实现了。蒋介石放弃执行十年的剿共内战政策,奉行抗日新政。抗日救亡、以战图存的热浪席卷神州

    ★张、杨将军所期待的国共合作的局面终于出现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民党集中国力,投入正面战场;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驰骋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互相策应,对日军构成夹击之势。中国的抗战为民族解放运动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中国由内战转向准备抗战的时局转换的枢纽。那段历史虽已渐渐远去,但那段历史却越来越清晰。我们会发现以西安事变为转换枢纽。中国的轨迹、民族的命运的确开始转变,而我们也就会承认:1936年近代中国的历史确曾在这里拐弯,西安事变也终将以独特的历史贡献而载入中华民族的千秋史册

    西安事变结束后不到半年,以七七事变为标志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了。这次事变与6年前的九一八事变相比,有许多历史背景是相同的,比如,入侵的借口都是无故挑衅,采取的手段也都是突然袭击、不宣而战。所不同的是,这次事变发生前,中国国内已发生极为深刻的变化,那就是中国共产党已经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而在这一政策影响和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发动的旨在抗日救亡的西安事变也已获得和平解决,国共再次合作、举国抵御外侮的国内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日本帝国主义仅稍微开动其战争机器即可轻易侵占大片中国领土的气势已一去不复返了。而西安事变期间经历50多天是继续“剿共”内战,还是团结抗日的严重斗争,最终促使国民党及其执掌的位居中枢地位的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了重大的政策转变,结束了持续十年的“剿共”内战,实行了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新政策。这一不同点,使中国政府在日本的武力侵略面前开始采取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态度。一向对日奉行退让政策的南京国民政府,此次态度十分鲜明地表示:全力抗战,以战图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一鲜明的应战姿态不仅一扫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对外侮每每逆来顺受的屈辱形象,而且博得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同情和支持,为中国在“二战”爆发后成为四大反法西斯战争同盟国奠定了基础。

    西安事变的历史贡献在于,它在中华民族生死攸关的时刻,实现了一次重要的历史转折,为中华民族解救危亡和实现复兴,打下了一个基础;它促使国民党蒋介石及南京国民政府改变了对日妥协的既定国策,改为致力国内实现和平、决意抵抗外侮、奋起抗日的路线;它促使蒋介石放弃“剿共”思维,同意着手改善国共两党关系,初步形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西安事变的影响是深远的。西安事变后,它的这些重要的历史作用,逐渐地显现出来……

    ★张、杨将军舍身追求的一致共御外侮的理想终于实现了。蒋介石放弃执行十年的剿共内战政策,奉行抗日新政。抗日救亡、以战图存的热浪席卷神州

    七七事变爆发那天,蒋介石正在庐山。那里风景秀丽,清爽宜人。尤其夏天,它晨如初春,午如初夏,晚如初秋,是避暑的好去处,因而南京政要每年夏天都到这里办公和避暑。此时,蒋介石已经没有了这些雅兴,南京呈报过来的“特急电报”,报告了北平郊区卢沟桥发生的一切。

    与6年前的九一八事变相比,蒋介石的态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那时,他给张学良的命令是:“不抵抗!”今次,他在当天即致电宋哲元:“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倭寇在卢沟桥挑衅矣!彼将乘我准备未完之时使我屈服乎?或故与宋哲元为难,使华北独立乎?倭已挑战,决心应战,此其时乎!

    接着,他急电在重庆主持川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1936:历史在这里拐弯——西安事变始末纪实简介 >1936:历史在这里拐弯——西安事变始末纪实目录 > 尾章 功乎?过乎?青史千秋有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