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札 寸土
为什么人有发现美、审美、储存美、纪录美、演绎美,从而升华灵魂,与美偕行的能力?
我非常非常困惑。
15
如果,审美(广义的美)必须靠学习而得来的话,为什么孩童面对绚霞落日也会发出惊呼?为什么对风吹稻浪觉得欢喜?为什么对炊烟缭绕于翠竹幽篁觉得心旌摇荡?这绝不是后大学习,至少我的经验不是,除吃饱喝足的庄稼事,没有人指引给我那是美我的第一次感动是什么时候?为什么从小我的内心一直向往一个辽阔无边的世界?一无所知的我,面对自然幻化而发出咏叹,进而升起追求美之世界的爱慕,这层层关系如何说?
16
我找不到一条合适的途径解释这止匕。如果接受创世纪的说法,则天地日月山川花树皆是为了人所设,人是主体了,客体存在只作为人的厚生利用。早燎荣枯可视为上帝对人的奖善罚恶。上帝让四季和谐,乃是在它的子民面前显现它的万有、伞能;反之,则是它愤怒地进行惩罚了。如此,人与万物,对等于上帝来看,伞是客体了,只不过人是解谜者,万物的存在乃一连串暗示,终究将这谜底归之于上帝。
我不喜欢这样。
原因之一,如果先前假设万物的存有乃同一目的的一连串连锁暗语,则人推敲它们而获得的结论应该统一;若无法归结同一谜底,则表示万物存有具歧义。
原因之二,若歧义不产生在万物,那么是人的歧义了。一杯同样的水能喝出许多种滋味,同一风景引触不同的心情也可以理解,水与风景是定数的话,人即变数了。
人既具歧义,则“上帝”不惟一,“上帝”不是专有名词,是允许复数的普通名词,“上帝”不只一个。
17
但是问题来了,如果“上帝”们各以其形缘造不同的子民,却通过相同的生存法则、普遍的现象存有而终结于各种不同的谜底。
如果冥冥之中没有最高的存在主掌这此和谐,又如何可能?
于是,我的第一层幽惑始终无法解决,换言之,那高超于基督教的上帝、佛教的佛陀……的那一存有是什么?
人的生老病死、四季嬗递、宇宙是空的衍生衍灭……是什么力量让这此能相激相容,是谁规范了美的第一条定律?
18
我无法解释人的存有、万物的存有从俐而来?
这是我的愚昧。
但我想解释人与万物之间“相对”的关系。换言之,我不认为“人”可以大言不惭自居主位,万物也不是永居客观存在之席。在人与万物之问,常有一种相对的、互动的关联,透过此一连续性、永无休止的运动,人从中“照见”相异于人类社群所激进出来的另一种形上流动,原始的美,自此涌生。
人具有眼、耳、鼻、舌、身各种知觉器官,但,眼能纳色,眼非颜色,是故,人对颜色、声音、香闻、软硬、轻重……的最初认知,是得之于自然的启发的。自然具颜色,人能纳色,此为相对存在;必至眼见、耳闻的关系发生之后,人以异于禽兽所具的(禽兽亦具,与人不同而已“意识”活动,记忆、保存、进而在人类生活中进行演绎,而建立另一套同质异相的审美活动,一套比而对自然更复杂的而对人的审美。
19
在她的婚宴上担任司仪,做一个穿针引线人。
酒香、佳肴、华尔兹舞曲、随时引爆的人量的笑声……仿佛不曾黏搭在我的农裳上。
归来,极夜了,路上行走看到夜空仍有游云及微星,我的炊喜与寂然一起袭来,却不打算与人分享。
20
人为何要结婚?
我不知道婚姻的意义是什么?想问当初“发明”婚姻制度的那个人,这到底人道不人道?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