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运筹华北
解放以后,集中华北人民解放军和东北野战军主力,夺取北平、天津,消灭傅作义集团。

    为此,毛泽东决定在华北打3个战役。

    1948年秋天,命令杨成武以华北第三兵团为主力组成西进兵团,配合东北野战军消灭卫立煌集团,牵制傅作义集团不得出关东援,向绥远进军,解放了察哈尔和绥远的大片地区,兵临归绥城下。

    与此同时,毛泽东还部署太原作战,命令徐向前、周士第的华北第一兵团于10月5日发起太原战役,“争取于12月15日以前攻克太原”。

    第三个战役就是平津战役了。按照这一部署,在辽沈战役结束前两天,毛泽东在给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的电报中,要求东北野战军除派先谴兵团两个纵队即行南下,进至蓟县、遵化地区休整待机外,“其余在沈(阳)营(口)线战斗结束后,应休整一个月左右,约于12月上旬或中旬开始出动,攻击平津一带”。

    1948年11月6日,中原、华东两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7日,毛泽东根据各方面的情报,判断傅作义集团有可能采取三项方针:固守平津;放弃平津,傅作义嫡系部队撤回绥远,蒋介石嫡系部队撤至南京一带;放弃平津,蒋介石和傅作义的部队都向南撤。毛泽东考虑,如果傅作义采取固守平津的方针对我是有利的;如果采取撤退的方针,对我是利害各半,我虽可不战而得平津,但对今后作战不利,因为平津敌人保存了下来,以后还得打。这样,毛泽东就把指挥重心放到防止敌人撤退上,并开始考虑改变原定计划,适时发起平津战役问题。

    通过权衡利弊,毛泽东提出了“抑留傅匪于(北)平、(天)津、张(家口)、保(定)地区,以待我东北主力入关,协同华北力量,彻底歼灭该敌”的总方针,并着重强调“尤重在抑留傅敌于北平、张家口、天津、保定地区不使西退,亦不使其得由海上逃跑”。

    为了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平津地区,毛泽东开始考虑华北第三兵团撤围归绥,首先集中华北第一、第二、第三兵团迅速攻取太原。

    对于攻太原,徐向前(华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周士第曾于11月8日在给中共中央军委的电报中提出增加兵力的建议。

    毛泽东接到徐向前、周士第建议增兵太原的电报后,认真地分析了华北战场形势,反复考虑了华北3个兵团的使用问题,认为:“华北局势在我军胜利影响下,傅作义正徘徊于平、张、津、保之间,对坚守平津或西退绥包,尚似未下最后决心。但我如攻打归绥,有促使傅作义集团其嫡系3个军及骑兵三四个旅提早西退可能,而我杨(成武)李(井泉)兵团因无打援把握,亦有被迫撤围南退可能。阎(锡山)匪则因空运未断,阵地坚固,我攻城兵力尚非优势,仍在负隅挣扎,企图在旷日持久中,增大我之消耗。”若要打破僵局,唯有增加太原前线的兵力。这样,“可助徐、周攻下太原,并使徐、周早日南下接替刘(伯承)邓(小平)在中原的任务,以利刘、邓率部渡江”。

    毛泽东还估计,由于太原是阎锡山的势力范围,在我攻太原时,傅作义按兵不动”,也有可能乘我华北第二兵团西出太原、平保线兵力较空虚之际,“再度进扰石家庄”。果真如此,则对我攻克太原并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平、津、张、保地区是有利的。

    然而,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根据毛泽东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就地歼灭的总意图,对增兵太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停止攻击归绥是抑留傅作义集团的一个重大步骤,但仅此还不够。11月15日,他们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建议“暂不攻太原”。

    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的这一建议立即为毛泽东所采纳。11月16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了给太原前线的徐向前、周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平津战役实录简介 >平津战役实录目录 > 第一章 运筹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