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章 战略决策
地,甚感欣慰,他连电嘉奖,鼓励他的部属“击灭共军完成收复东北的任务”。

    杜聿明在占领了锦西后,挥师向锦州扑去。当时,守卫锦州的中共李运昌部队难以抗击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大军,林彪的主力部队正在沿辽热边区向锦州方向前进,赶到锦州还需要几天时间。

    22日,杜聿明下达进攻命令。24日,各兵团开始行动,李运昌部主动向黑山、阜新方向撤退。

    11月26日早晨,国民党军队进占锦州。

    从山海关之开战到进占锦州,杜聿明只用了10天。

    共产党军队进入东北,从表面上看,似乎十分有利,主力已进入东北,东北人民刚获得解放,群众参军的热情很高,部队发展很快。但实际情况却有诸多不利的因素。东北严寒将至,最低温度会下降到零下40多度,而部队的被服很差,缺少鞋子和大衣。很多从华东(山东、江苏)去的战士受不了这种冻死人的天气,当时缺乏应付严寒的经验,指战员们吃了不少苦头。战士们开始乘火车时,不小心用手扶一下车门,手上的皮马上就被粘掉一层,有的战士脚被冻僵了,以为用热水烫可以缓解,可是却把脚趾烫掉了。而老百姓受了日伪人员和国民党多年反共宣传的影响,对共产党军队抱有敌视态度,很难得到群众的支持与帮助,部队士气受到极大影响。

    当时部队指挥系统不完备,调度不灵,不能组织较大的战役。在入伍的新兵中,夹杂着一些伪满散兵游勇和杂色团伙,有些以“明当八路,暗投中央”为目的混入中共部队,所以,部队虽然发展得很快,但大量新成分实际上是很不巩固和缺乏战斗力的。最突出的问题是“新兵新枪,老兵老枪”,战斗力极弱。面对乘着美国的舰船、飞机、卡车,脚穿毛皮靴、身上裹着暖和大衣的国民党军美械部队,共产党军队劣势尽显。

    随着国民党军进攻山海关的一声炮响,以及蒋介石以退为进的外交攻势,苏方对中共的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变。1945年11月10日,苏军通知中共东北局,告知他们准备在撤退的前5天让国民党军在沈阳、长春等大城市空降,并准许国民党军来接收大城市。

    19日,苏军又下通牒:长春铁路沿线及城市全部交给国民党政府;不准许共产党军队与国民党军交战,共产党军队必须退出各大城市,必要时苏军不惜以武力驱散共产党军队。

    毛泽东得知此情,责备“苏联不顾国际友情”。但为了不与苏联发生冲突,中共不得不表示服从苏方的决定。

    共产党军队在与国民党军队开战后,因战斗力弱,不得不主动撤离,使杜聿明在10天内连得兴城、锦西、葫芦岛、锦州4个战略要地。

    连失四地,中共中央对东北的情况是万分焦急的。在锦州被占以后,毛泽东屡次致电林彪,命令他设法组织反击,把侵入北宁线锦榆的国民党军赶走,要他在东北打一胜仗,以鼓士气。

    1945年10月中旬,林彪夫妇从陆路风尘仆仆来到沈阳。林彪一到东北,就发现东北的情况与曾克林所描述的相差甚远,部队连生存都成问题,又如何能应付国民党军队现代化武器的进攻呢。

    当时黄克诚部赶到锦州附近,距林彪也就20里左右。梁兴初的师更近,就10里左右。可部队装备较好的也就是手榴弹、机关枪,再加上长途跋涉,精疲力竭,实在难以抵抗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

    中央一再催促林彪组织反击,而偏偏林彪没有电报密码本。虽然各部队相距不远,但没有密码本,只听呼叫,谁也不知谁在哪儿,有的部队收到电报却无法译出,干着急。更糟的是没有地图。大军初入东北,人生地不熟,没有地图,别说打仗,就是行军也十分困难。而且,从外地来的部队联络不上,调不动,从南满赶来参战的部队,也在沈阳受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辽沈战役实录简介 >辽沈战役实录目录 > 第二章 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