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支援前线
零星动员之民工不计算外,根据初步统计:仅担架运粮两项已动员民力共310万个工,每日经常保持约8万人在服务战勤(一分区为江淮两个旅所动员之民工,因无统计尚未计算在内),二、三分区40天内共已支出粮食4500万斤并决定继续支付3500万斤。
(二)此一战役,江淮对支前工作的准备极不充分。主观上未曾估计到战场迅速转移到运河以西,待战场开始转向运河以西时我们才进行全力动员,而战争又是在新区进行的,新区的干部少、工作无基础所产生的问题也多;老区因仓促应付工作,完全陷入被动。这时所产生的最大问题是粮食供应问题,苏北的粮食,因战场西移供应不上,江淮二分区的粮食,因被运输力所限制,所运数量不大,不能解决前线的供应,结果主要是采取就地筹借办法解决了部队的食粮问题。三分区因秋粮未征起,大军既涌进,加之新区扩大,若采按步就班去征粮已不能应部队之急需,于是定了一临时征借办法。兹规定,好地除基地半亩、孬地除基地一亩不征粮外,对贫农征借之粮食不超过其收入8%,中农不超过15%,地富则按15%以上征借。在刚收复的新区,这些办法是通过旧保甲长去执行,包庇亲友及地富的现象则普遍发生,对中农、贫农的征粮较多,负担极不公平。以后部队需要急迫,此办法行之亦不及时,又改变为按区、按乡摊派一定数量的办法。为避免贫、中攻的负担过重
后方人民热情照料伤员,则采用先由大户负担,以后则由中农、贫农负担少数或小部分,但负担不公平不合理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只有留待支前工作以后发动群众时解决。第二个问题,是民力动员问题。这产生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新区的民力动员,不少地方产生了以金钱或粮食雇用民工的现象。这种雇用来的民工极不巩固,逃亡甚大,就是不逃亡,服务期间一长雇用者也无力再雇。第二种是老区的民工,虽然基本是动员的,但组织性差。一般存在着一趟头思想,加上防空常识缺乏,一遇飞机扫射则大批逃亡,在服务期间较长时,亦大批开小差。在战役初期所动员之民工为数是极大的,但实际使用上的不及半数。后经从上到下从干部到群众反复动员,普遍在群众中进行淮海战役的重大意义教育,强调干部的带头与模范作用,强调战役不结束不复员并号召干部与群众在此一战役中立功。经过反复动员以后,民工的组织是更有计划了,民工的逃亡现象也大为减少,但尚未能根本克服逃亡现象。第三个问题,是领导思想问题。在战场刚转到江淮时,地委与不少县区领导同志,强调自己是新区是游击区,无法负担大后勤。因而对支前工作没有采取主动的态度去布置,结果大军压境被迫接收任务,已多少影响了战役初期的支前工作。后经指出及时转变,基本上完成了最紧要时期的支前任务,在歼灭黄伯韬兵团阶段中的支前工作,以3分区的出力为最大。在战役的初期,各级领导干部另一思想问题,是对支前工作全力以赴的思想是不明确或不完全的。一部分同志顾虑粮食吃光了今后怎样办;有的则怕老百姓的负担过重,对支前则强调许多困难,有的领导干部把经常工作与支前工作平列看待或强调生产或强调整顿地方武装,对支前工作不派主要干部来领导与掌握,县书、县长、区书、区长则在后方不去前线,带领民工的是些部门干部,因此就影响了民工的提高与巩固。面在领导思想上最普遍存在的是对支前缺乏长期打算。以上这些思想顾虑和障碍,经多次指出和纠正以后,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三)在支前工作中联系进行了两个工作:一个是继续抢耕湖地,一个是在支前工作中大胆提拔了一批干部并发展了一批党员。据二分区泗宿县一个县的初步统计,提拔了乡村干部200人,区干33人,发展了新党员百余。某些县并专门改造了基层组织。至于对未耕种完的湖地,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