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六章 支援前线
集点运到距战地10至15公里的第一线屯集点和前方补给站;再由各纵队组织随军常备民工接运列部队。这样在收、发、管、运各个环节,环环紧扣,既节省了民力,又满足了战役的需要。

    为保障前后方的文通运输和通信联络畅通无阻,发动人民突击抢修公路、铁路、桥梁,架设电话线路。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就把公路、铁路修复到哪里。战役前,山东、苏北人民已将后方通往前方的公路、桥梁、电话线路修复。随着战役的发展,江推、豫皖苏、豫西、冀鲁豫地区从后方到前方的道路、桥梁也迅速修竣,从四面八方延伸到前方。铁路员工突击抢修轨道、机车和通信设施,使津浦、陇海、平汉、胶济铁路逐段相继提前通车。

    大规模的群众性支前运动,在鲁、苏、豫、皖,东起黄海之滨,西至豫西地区,北自山东渤海,南达长江北岸(主要是苏北地区)的纵横两三千公里,9000多万人口的广大地区内,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这一地区包括当时中原的豫西、豫皖苏,华东的胶东、渤海、鲁中南、苏北、江淮,华北的冀鲁豫共8个行政区,和济南、潍坊、郑州、开封、洛阳,以及在战役中解放的徐州、商丘、连云港等城市。在这约3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后方到前方,从乡村到城镇,男女老幼齐上阵,家家户户忙支前。前方需要什么,后方就支援什么,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就支援到哪里,成了千百万人民的自觉行动。广大共产党员、干部、劳模带头支前,父子、兄弟争上前线,许多青年自动推迟婚期,丈夫奋勇去支前,妻子积极忙生产,保证支前、生产两不误,各地的模范人物及事迹层出不穷。人人都在为争取这次决战的胜利,努力多做贡献,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宏伟图景。

    黄伯韬兵团被全歼后,由豫南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在宿县西南双堆集地区陷入我中原野战军的包围之中。

    由于中原、华东野战军迅速转移集中于一个地区连续作战,前方有150万人吃粮,支前任务空前繁重,急需大批军需物资,每天仅粮食就需500万斤,运输工作极度紧张。前线部队连日激战,弹药供应也很紧张,前线缺粮、缺衣、缺弹药,伤员不能及时后运。

    火车满载军需物资通过抢修后的徐州北茅村铁桥

    针对这些情况,中央军委及时决定从豫皖苏、豫西、冀鲁豫、渤海解放区调运粮食;自华北、华东调运弹药。中原局邓子恢、李达立即令有关方面赶送中州币2亿元给华野,自郑汴搜集现粮65万斤,车运砀山,令豫西调粮1000万斤赶运前线;豫皖苏分局也及时调拨粮食、柴草、油盐、服装等物资和经费,以满足战役发展的需要;我军后勤部门组织济南、徐州等地赶制了大批军帽、军衣,赶运前方。同时,为了赶运物资,后送伤员,我们调整了供应部署,赶修了交通干线,延伸了运输路线,组织了火车、汽车运输,调整、增设了兵站、粮站、民站、医院和转运站。各方面采取了这一系列紧急措施,确保了我军在双堆集、陈官庄、蚌西北3个战场的作战。

    数十万民工从四面八方汇集战场,他们来自不同地区,穿着不同服装,说着不同口音的话,但怀着一个共同的信念,支援解放军全歼敌人,争取战役的全胜。由于缺乏现代化交通工具,主要靠人背、肩挑、担架抬、小车推、牛车拉、骡马驮、车船载来解决运输问题。民工们冒枪林弹雨,忍风雪饥寒,日夜奋战在运输线上。陈毅所写《记淮海前线见闻》一词,再现了当年人民支援前线的壮丽情景:

    几十万,民工走不通。

    骏马高车送粮食,

    随军旋转逐西东,

    前线争立功。

    担架队,几夜不曾睡,

    稳步轻行间伤病:

    同志带花最高贵,

    疼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淮海战役实录简介 >淮海战役实录目录 > 第六章 支援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