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支援前线
额完成100多万斤。
渤海区接受1亿余斤的粮食征送任务后,各级领导迅速组织,全区人民群众紧急行动,从12月9日至25日,仅用16天,就出动大车7.096万辆、小车1.5582万辆、木船1250只,投入民工17.006万名,不仅完成了1亿余斤粮食的征集任务,而且完成了运送任务。
当年参加组织支前工作的张劲夫回忆说:“山东人民不仅节衣缩食、无私地献出大量粮食,而且发扬了艰苦奋斗精神,冒风雪,战严寒,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将粮食、弹药及时运送到前线,在支前工作中表现了高度的牺牲精神,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出大批模范人物。运粮途中,有的民工遇到风雪,就把自己带的蓑衣,或把自己的棉衣盖在粮食上;遇到山高坡陡,道路泥泞,不便推车,就卸下粮食,改用肩扛;粮袋破了,就从自己穿的衣服上撕块布把粮袋补好。”
临朐南流区300辆小车,每车载粮320斤,日行60余里,10天完成了全程640里的运输任务。莒沂县400辆小车,运送11万斤白面上前线,他们从山东出发,经江苏、安徽,长途跋涉1000余里,自带的口粮吃光了,还没有追上部队,当随队干部劝他们吃车上的白面时,民工们一致拒绝,忍着饥饿追赶部队,将白面如数送到前线。
民工们将粮食运送到前线,将前线伤员运送到后方。特别是一线随军民工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做出了很大的牺牲。鲁中南沂中担架团在转运伤员时,往返80里,有时一昼夜往返两趟,在13天内,每个担架队员平均跑路1690里,脚累肿了,穿不上鞋子,便穿着袜子赶路。
莒南县担架1团,从11月11日至28日,连续执行伤员转运任务,其中有7昼夜没有休息,在寒冷的天气里,全团1200人没有穿上棉裤,半数民工缺少鞋穿,他们忍饥耐寒,赤脚抬担架,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渤海一分区担架团李省三主动组织民工到火线抢救伤员。当接近敌人时,一面抢救伤员,一面向敌人射击,一夜就连续3次上火线。当敌人的炮火封锁了道路时,李省三就趴在地上,让其他民工把伤员架在他背上,顺着地堰慢慢向前爬行,终于冲出敌火力网。李省三被评为特等功臣。胶东北海民工团有4个民工在转运伤亡时,遇上敌机轰炸扫射,隐蔽来不及,他们都扑到伤员身上,用身体掩护伤员。
胶东招北担架队六分队在一次往前线的途中,遭到敌机轰炸,7名民工牺牲,7副担架被毁。但他们并没有被吓倒,从地上爬起来,掩埋了战友的尸体,又向前线出发了,担架少了,自己赶制。就这样,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忍饥耐寒,舍生忘死地出入炮火之中,共抢运伤员50次,计999名,其中从火线上抢救下来的达483名。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的人民支前厅里,阵列着一根3尺多长的小竹竿。小竹竿的主人叫潘和恩,潘和恩从家乡出发参加支前时,带了一根小竹竿,每到一地,就在上面刻上地名,到支前工作结束时,上面刻满了山东、江苏、安徽3个省88个城镇和乡村的名字。潘和恩计算了一下路程,有3200多里。诚如潘和恩所说:“其实,哪止这点路,往回返的路还没算在内哩!我想,这不光是我潘和恩一个人所走过的路程,这是我们支前民工共同走过的艰苦里程。一路上,留下了我们民工的爱国之心,洒下了我们民工的血和汗。”这根小竹竿,足以证明支前民工对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贡献,它是人民群众支援淮海战役的历史见证!
淮海战役是大兵团作战,我军伤亡大,华东解放区的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把参军当做自己崇高的使命、神圣的职责和光荣的义务,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军,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参军运动。
胶东高密县仅5个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