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关于“红岩”的故事,小说的版本仅仅是革命先烈们在狱中的一段艺术再现,而围绕“红岩”那段革命历史的真实故事,其实远远比小说要复杂得多,它包括了“11·27”大屠杀之后的几十年来甚至今天还在继续的故事……
无法想象,当我走进那段历史、与那些曾经在白公馆和渣滓洞坐过牢的脱险难友——虽然现在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及其那些烈士的亲属们接触之后,我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震撼:“红岩”真是一座血红血红的丰碑,在这块血红血红的丰碑上,凝结了许多我们无法想象甚至难以理解的撼天动地的故事。
在红岩革命历史人物中,有这样一位历经坎坷、饱受屈辱却对党忠贞不渝的人。他的名字叫谢育才,是红军时期的中共江西省委书记。谢育才在解放后先后担任汕头市市长和湖南农垦局局长等职。他一生中历经苦难和曲折,曾4次被捕入狱,3次被开除党籍。即使在解放后仍一直不被重用,并屡次被党错误地判定为“叛徒”,直至1977年含冤病逝,终年74岁。谢育才留下遗愿,叮咛妻子和孩子,一定要忠诚于党,并求得党的理解,澄清事实,表现了一位具有崇高共产主义信仰者的伟大情操。关于谢育才的名字,党内的同志不知道他的名字,广大读者更不了解这位老共产党员。我们在此略作介绍,以作为对他的一份思念:
1904年生于海南万宁县贫穷农家的谢育才,思想进步、血气方刚,年轻时就在家乡组织成立了农民自卫军,通过武装斗争占领了万宁县城,成为海南琼崖地区农民起义最出色的领导者之一。1926年4月,年仅22岁的谢育才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重大的政治选择,注定了他一生颠沛流离、历经坎坷。也正是因为这庄重的政治选择,使谢育才在其后的革命道路上,不论遭受怎样的挫折和不公正待遇,始终义无反顾、终身不悔。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海南革命力量受到严重挫折,这时的谢育才担任了中共万宁县委书记,并出色领导了1927年11月的万宁起义。虽起义队伍因缺乏作战经验,暴动以失败而告终,但却强烈地震撼了当地的反动统治。次年夏天,国民党第11军镇压海南革命势力,局势更加严峻,原来生气蓬勃的海南革命陷入一片腥风血雨之中。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敌人进行血腥屠杀,对共产党干部一律格杀勿论。狡猾的敌人还常常身着便装,假冒红军战士,敲老百姓的门,一旦开门,便惨遭毒手,搞得老百姓谈之色变。红色武装被迫撤退上山,或者撤至香港。11月的一天晚上,敌人荷枪实弹,包围了谢育才的家,疯狂的敌人逢人便杀,谢育才卧床不起的母亲,及其他的大哥、大嫂、二哥、二嫂和4个侄子全部被敌人用刺刀捅死,全家遇难的9人中最小的年仅9岁,鲜血溢满家室,惨不忍睹。谢家所有家产也全部被投收,宅居毁于一旦。谢育才得知全家被害的噩耗时,这位堂堂七尺男儿,双膝跪地,仰天长啸,悲愤至极,数次晕厥在地。然而,反动派的凶毒行径,更坚定了这位共产党人的信念,他发誓要与反动派斗争到底。
这也是谢育才为什么能够在漫漫革命征途中屡受挫折仍百折不回、义无反顾的跟定共产党闹革命的原因所在。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谢家灭门惨案当天,实际上有3个人幸免遇难:一个是谢育才前妻,一个是他们的女儿谢莹,还有一个是他的侄女。不久,他的前妻和女儿又被敌人抓住,以300大洋强迫卖到外地,前妻后来生死不明,小小年纪的女儿到处流浪,最后被谢育才的侄女带回家乡,孤苦生活……
9年后的1937年6月,谢育才作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代表与粤军及国民党当局谈判,提出6条原则:1.国民党立即停止向红军进攻;2.国民党要实现民主自由,动员人民抗日;3.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