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四一 一位农民科学家的宣言——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李登海
经有了第一次收成。到了秋天,李登海就迎来了他的第二次收获。

    一年两次的收获还是让李登海不满足,他觉得育种的速度太慢了。

    李登海记起了在农学院的时候,听老师说秋冬季是海南种植玉米的最佳时节。

    对,夏天在北方,冬天到南方去!

    说干就干,李登海当机立断,他决定离开家乡,到海南进行加代育种。

    1978年冬,李登海和伙伴们背上一桶猪大油和一些虾酱,坐上了南下的火车。经过8天8夜的颠簸,他们来到距离三亚15公里的荔枝沟镇。

    这是一个只有11户人家的小村落,他们租了一块无人开垦的荒地,住进了一间早已被黎族人废弃的破茅草屋。

    坐落在大山脚下的这间破茅草屋,破烂不堪,连门板都没有,却是那时他们唯一的栖息地。

    晚上睡的是木棍支的床铺,为了防止水牛破坏玉米苗,有时候还要睡在垅地里,夜晚经常有蛇和野兽出没,头上蒙一条麻袋,脚上再套一条麻袋才能躲过肆虐的蚊虫。吃的更是简单,就是架在火上烧烤的面疙瘩。逢上雨天,破屋还到处漏水。

    这样的恶劣条件,常人都无法想象,李登海还乐观地给这间破茅草屋起名为“风摇楼”,并为当时的境况题了一首诗:“绿叶顶天风摇楼,烈日蒸烤度白昼。蚊轰蛇巡虫鸟唱,浸泡长夜是湿露。遥看五指缭绕云,近看椰树摇长风。育种田边住一宿,胜过宾馆超五星。”

    李登海抱着艰苦创业的信念,饱含着“闯”字为先的激情,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觉得吃点苦没什么。

    就是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李登海用“掖107”作母本,在海南育出了紧凑型杂交玉米“掖单2号”。

    “掖单2号”长势喜人,长相非常漂亮,引来各地种业专家、学者们参观、考察。

    李登海忙着给大家介绍、讲解,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以前,庄稼人是靠天吃饭,像旱涝、病虫、狂风、冰雹等天灾对庄稼的损害是无法避免的,也是无能为力的。对此,有了多年播种经验的李登海也早有思想准备。

    9月1日这天,李登海的心情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始料不及的事情在这一天还是发生了。

    下午四点多,晴朗的天空一下子“变了脸”,狂风大作,不久就刮得昏天黑地。紧接着,豆大的冰雹零星散落,很快就密密匝匝,越下越大,越下越急。

    李登海听到声音,急忙从农科队矮小的茅草屋出来,眼前的这一幕把他惊呆了,肆虐的狂风夹着冰雹将大树连根拔起,甚至一些房屋都被“揭了盖”。

    他随手捡起一颗冰雹,一称,足足有7.5公分!

    坏了!李登海没命地向玉米地跑去,大块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在头上、脸上、身上,一阵阵生疼,他顾不上了。到了地里,眼前呈现的是一片惨状,玉米全部倒折了,平铺在地上。李登海一棵棵地查看着、抚摸着,最后一屁股坐在玉米地的水沟里,放声大哭。

    整整一年的心血,365个日子的耕作与操劳瞬间付诸东流,李登海心疼啊!

    老天似乎和李登海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40分钟过去了,风停了,天气恢复了晴朗,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他默默地回到办公室,顺手拿起一张报纸,写下四个字“肝裂心碎”。

    其实冰雹天气李登海以前也见过,只是没想到这次这么迅猛,这么具有摧毁性,太让人措手不及了。

    李登海沉默了许久,想了很多。

    玉米高产胜利在望,自己已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几年的辛苦已经初见端倪。怎么能够绝望呢!

    他咬咬牙:开创玉米高产的事业绝不能停止,明年再来!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简介 >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目录 > 四一 一位农民科学家的宣言——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李登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