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 一位农民科学家的宣言——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李登海
不到钾肥的情况下,每个人每天都从家里背来草木灰来补充钾肥。
为提高玉米产量,李登海在管理上也下足了工夫,从播种到收获,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力求做到科学性和先进性。
玉米有雄穗和雌穗之分。一亩地有几千株雄穗,通常一株一般有3000万颗花粉粒,而雌穗授粉根本用不了那么多,不仅如此,雄穗还要吸收大量的养分,影响雌穗的长势。
李登海就采用去除部分雄穗的方法,收到的效果非常好。这样一来,雌穗达到了粒大粒重,虫害减轻了,降低了株高,在一定程度上还增强了玉米的抗倒伏能力。
李登海收集了当时全国最好的玉米种子,历时8年,累计进行了140多块高产田攻关,发现大多数品种亩产连600斤都达不到,想超越亩产700公斤根本不可能。
那时种的都是平展型杂交玉米,这种平展型的叶片呈现平展的形状,种植较稀的情况下并不明显;可是如果要追求产量,种植密度必须加大,当每亩增加到4000株以上时,就显示出了它的缺陷:叶片之间互相遮光,通风透光性差,植株细弱变高,不抗倒伏,而且有严重的空杆现象。
经过严格地测算,李登海发现:平展型玉米杂交种根本不具备亩产700公斤以上的能力,再怎么努力也是徒劳。
能不能让叶片竖起来,充分利用光照,加大播种密度呢?
这让李登海苦思冥想。
1974年,李登海被公社推荐到莱阳农学院进修。
在这里,李登海如鱼得水。徜徉在知识海洋里的李登海,梦想似乎在这一刻插上了翅膀。
在这里,他彻底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中国农民靠天吃饭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依靠科技兴农的时代已经来临。
玉米育种专家于伊老师说:“现在的玉米是平展型的,要想提高产量,就得培育叶片上冲、适合密植的紧凑型玉米。”
老师的一番话令李登海茅塞顿开。
全国玉米育种的权威刘恩训老师甚是欣赏李登海痴迷的学习劲头,也很偏爱这个如饥似渴、好学上进的好苗子。
刘老师郑重其事地交给李登海20粒从美国带回来的杂交玉米品种“XL80”。
李登海将这20粒种子视若珍宝,激动地把它们捧回家。
经过多次试验,李登海从“XL80”中分离出2000多个株系,从中选择了株型最理想、配合力最高的“掖107”。
1975年春天,玉米收获的季节到了,大家都很有信心能够“破纪录”。
农业站的专家们也早早地来到地里,他们要亲自见证这个“好成绩”。
亩产1024斤!这是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而且已经达到了以前产量的2倍多!
李登海欣喜若狂,他第一次看到了科技的威力,感受到了创新带来的喜悦。
这次突破让李登海看到了希望,也坚定了赶超美国的决心。他先后引进了国内的100多个品种,尝试了多次,但无论如何都突破不了1400斤。
庄稼人历代选种大多是在当年的玉米中选出品质最好的在第二年种到地里,再选出最好的作为次年的玉米种。这样反复六七年,这个品种才能得到稳定。但即便是历经六七年,也未必就一定能培育出良种。
可人生又能有几个六七年呢?也许有的人一辈子都培育不了一个良种。
这样的话,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美国,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了。
李登海陷入了沉思,他不能再等了。
北方的玉米一年只能种植一季,为了加快育种速度,正月里,李登海就在院子里搭起了塑料大棚,提前几个月就开始播种,当别人开始播种的时候,他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