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章
    1961年,华西村正式组建,当时称大队,下辖10个生产队,人口667个,可耕面积841亩,人均欠债1500元。12个小自然村落,破破烂烂,茅草房,泥垛墙,羊肠小道弯弯曲曲,七高八低的田地落差数米……“高的像斗笠帽,低的像浴锅塘。半月不雨苗枯黄,一场大雨白茫茫。”这是华西村当时的真实写照。

    面对贫穷,吴仁宝最真切的感受和最强烈的愿望,就是要让自己的兄弟姐妹不再面黄肌瘦,就是要把那些背井离乡的孩子和婆婆婶婶们找回来暖和他们的手和脚……

    那时吴仁宝想要做到这两点,唯一的办法就是带领乡亲们改天换地。

    改天换地的战斗,是靠每一滴汗水冲刷和垒起的一种艰苦奋斗。吴仁宝一生最佩服陈永贵这位农民兄弟,就是因为当时的大寨精神给了他和华西大队一个改变村子旧貌的榜样力量。

    学先进、赶先进,新中国五十多年岁月里有过无数次这样的运动和高潮。但吴仁宝与众不同之处或者说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注重从实际出发、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创造。在全国性的“农业学大寨”热潮中,吴仁宝带领华西走的是一条既求艰苦奋斗,又讲规划目标之路。为“十五年将华西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吴仁宝身先士卒,与全村干部群众以实干拼命干的精神,提前八年实现。“做煞大队”换来的是土地平整、道路宽畅、白墙青瓦的新农村和闻名全国的“亩产超吨粮”先进典型。

    现在我们到华西村参观,早已看不到昔日吴仁宝他们改天换地留下的那些旧景了,其实当时他们干得相当悲壮。有一首民谣曾在华西村四邻流传了很久:“做煞大队无搭头,干起活来累死人。有女不嫁华西去,宁愿扔在河浜里。”

    吴仁宝和他的农民兄弟姐妹们的拼劲,是华西精神最初的核心内容。那会儿华西人的苦干确实吓退了不少本来已经准备嫁给华西村小伙子的外村姑娘。一时间,退婚的女子把华西村搅得人心惶惶。这是一向笑眯眯的吴仁宝所不曾料到的。在别出心裁的“寻开心”青年社员大会上,吴仁宝高扬起嗓门,说:“我不相信华西村的男青年找不到对象!今天我们改天换地的战斗确实比别人苦出几倍,可明天我们华西村就会比别人好出几倍。那时候,我们华西村就会有成群送上门的好姑娘!你们说是不是啊?”“是——”小伙子们被吴仁宝说得眉飞色舞。“现在我想鼓舞一下我们华西村的姑娘们,你们干活个个冲锋陷阵,不甘落后。现在你们要拿出干活的劲头跟我们村上的好小伙子们去恋爱、去结婚!”吴仁宝的这句话把“寻开心”会引向了高潮……当下,“铁姑娘队”队长赵毛妹“噌”地站起身,响亮地表态:“我要嫁给别村姑娘不要的那个……”说完,她涨红着脸,瞥了一眼坐在旮旯的那位被外村姑娘退了婚的小伙子赵福元。赵毛妹后来真的与赵福元结为百年之好,证婚人自然是吴仁宝。赵毛妹非常了不起,她不仅以自己的行动在“做煞大队”的关键时刻为村里稳定了军心,后来也成长为吴仁宝的得力助手,人称“华西村的郭凤莲”。

    华西村靠一根扁担、两个肩膀威震神州大地。那年大将军许世友率领江苏省干部们到华西村开现场会,见身边站着一位衣冠楚楚的农村大队书记后,一把将其揪到吴仁宝面前,说:“你这个书记我看不要当了,瞧瞧人家吴仁宝,捋胳膊,光双脚,手上的老茧铜钱厚。这样的书记才能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嘛!”

    华西出名的时候正值“文革”时期。靠实干和抓生产争出的典型,在那会儿并不吃香。倒是一个由林彪老婆叶群抓的“学毛选”积极分子,一夜间像神话般传遍了大江南北,因为这位种田的老阿婆能画各种符号来谈“学毛选”的体会。一时间,这位邻近华西村的老阿婆成了万众瞻仰的人物。可人们上她那儿学到的却是十分荒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我们可以称他为伟人简介 >我们可以称他为伟人目录 > 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