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现任华西村党委副书记、“教授村民”程先敏走过的人生经历,无疑是这些精彩乐章中那颗闪耀得格外夺目的“音符”。
那年程先敏39岁。这位因不甘“囊中窘色”而独自辞别西安交通大学的年轻教授,有一天怀着好奇心走进华西村……
“你是大学教授?”
“是。我家在陕西商洛地区,农民出身。因为家里穷,所以上学后特别用功,从小学到大学读书一直是跳级的。十几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跳出‘农门’,可真当了大学教授后又发现自己还是没有能力改变家族的穷困,所以只身来到苏南想寻求生路……”
“你学的什么专业?”
“机械制造专业。”
“听说你在我们华西村附近的另一个地方有过三年的办厂经历?现在为什么又要走了?”
“是,那个厂我去后效益翻了好几倍。但最终因为我是个外地人,他们在许多关键决策时不听我的,眼下工厂每况愈下,我也不得不走了……”
“那——你愿意上我们华西村吗?”
“如果我来了,你们能发挥我的专业特长并按照我的建议办企业,并且不把我当成外人吗?”
“完全可以——只要你是对的,只要你真心把自己当作华西村的人,华西村会真心诚意对待你的。”
“那我愿意留在华西。”
“好!”一双长满老茧的手热情地伸向年轻的教授。程先敏认出了站在他面前一直笑眯眯的老人就是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
“说说,你这位教授留在华西村有什么条件?”吴仁宝喜欢直截了当。
“没什么条件。”程先敏回答的也很直截了当。
“真没?”
“真没。”程先敏肯定地摇摇头。见老书记的眼睛盯住自己不放,于是只好说:“工资可以低一点,三百来块就行……”
吴仁宝再一次伸出双手,握住年轻教授的手,十分欣慰地笑道:“你是个跟我合得来的人!好好干吧,华西村有你的用武之地!”
程先敏就这样成了第一个到华西村工作的教授。他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令人敬佩的工作干劲,在华西村“造厂”创业中贡献了自己的全部才智和本领。年末,程先敏要回陕西探亲,吴仁宝给他3000元钱,并说:“你一个月拿300块工资是亏的。”老书记的一句话,让年轻教授十分感动,程先敏其实知道,那时华西村一般的干部和企业管理者也就一个月拿100多元工资。
……又到第二年回家探亲时,程先敏正在收拾行李时,村上的会计扛着一只鼓鼓囊囊的麻袋进门对他说:“老书记让我把这些给你。”
程先敏打开麻袋一看,惊得嘴巴半天没合拢:妈呀,麻袋里装满一捆捆崭新的十元钞票!不多不少,50000元整!八十年代的50000元,对多数中国人来说,绝对是个天文数字。程先敏面对老书记吴仁宝和华西人的一片灼热心意,他哭了……从老家再回华西村时,程先敏把放在自己口袋里五年的全家户口簿,交给了吴仁宝:“老书记,如果你同意收留我们,从今起我们就是华西村的村民了……”
吴仁宝听完此话,转身朝正在“造厂”工地上热火朝天干活的村民们大声嚷道:“有教授来华西当村民,相信我们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华西的天是共产党的天,华西的地是社会主义的地……”这时,环绕全村四周的高音喇叭齐声响起农民们熟悉而高亢的那首《华西村歌》……
三年,一千多天,转眼间的事,吴仁宝却像变戏法似的让华西村的田野里矗立起一座座既绿化、又环保的大型工厂,并且成为气势雄伟的苏南农村土地上的第一个工业园区。时至1988年,华西村的经济呈现出以第二产业为主体、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