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五章 田埂上点燃的熊熊烽火
面前。

    哎,这位领导怎么这么面熟呀?对,像是电视里经常看到的那个……哎哟,这不是胡耀邦总书记吗!天哪,是胡总书记呀!这下几位种田女老板的手脚都不知如何放了。

    “好嘛,听说你们是庄稼地里的女老板!不简单,不简单哟!”胡耀邦伸出手一边跟唐桂芬她们握手,一边嘴里直夸:做得好,你们办农场的方法好。几个人种几百亩地,养活几百口人,搞机械化农业,扩大集体经济,让参加乡镇企业工作的同志安心做工。这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符合小平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嘛!好。我支持你们!

    胡耀邦到元和村视察前后虽然只有几小时,但这对当时轰轰烈烈的苏州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和农村工作给予了巨大鼓励。可以说,80年代初的“元和模式”和“碧溪之路”是后来形成的“苏南模式”的代表。

    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元和模式”。

    元和村位于常熟市区的南门边上,是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这个村的村支书叫姚得平。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农村响应中央号召,全面推广了土地承包制。苏州地区也不例外,农业联产承包和农田包产到户工作如火如荼地在广泛推进。但过去样样走在前头的元和村,这回有些落后了——他们村的土地迟迟没分下去。上面已经有人指着姚得平的鼻子责问道:中央政策,你想违抗?

    那些日子里,姚得平很痛苦:分田到户,肯定没错。但咱们这里人多地少,而且在社队企业工作的人又多,田一旦分下去,没进企业的嫌活少,进了企业的家庭忙不开,这可怎么办?

    村民会上,大伙眼盯着姚得平,看他拿啥主意。这是决定元和村未来命运的时刻,姚得平不抬头,也知道村民们一双双眼睛都在盯着自己。几天来,他姚得平的心情就没有平静过,也一直在琢磨:一旦按人头分了地,那刚刚办起来的企业肯定垮台;如果不分地,上面追查下来又怎么办?

    怎么办?大伙等的就是答案。

    “分肯定是要分的。”姚得平说话了,第一句说得非常沉重,令所有村民忐忑不安,“但都是分田也要看怎么个分法……”

    怎么分?一双双眼睛向姚得平聚焦而来。

    “我们还是按照毛主席和邓小平说的,实事求是。”姚得平说得不紧不慢,“我们元和村的情况与国家的一些贫困地区不一样。一是我们的村办企业经济已经有了一定实力,工业产值已占全村总产值的80%,农业发展有了坚实基础。二是村里的农田水利、收管种都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三是大部分劳力已转向工副业生产。面对这样的实际,我的意见是:建议实行‘专业承包、分组联产’。啥意思呢?具体说,就是把全村的粮田由4个工区下辖的11个小组承包。组与组之间打破大锅饭,实行定产量、定收入、定奖惩制度管理。你们看这样好不好?”

    “好!这样一方面顾及我们元和村的实际,一方面也跟中央的号召一致。”

    “我看行。咱们搞企业就是讲的效益,种田也得讲效益。姚书记,我看就这么定了!”

    “对,就这么定了!有人帮我们种地,我们也就安心在厂里为集体作贡献了!”

    “好,既然大家赞同,那我们也得来一次表决。赞成的举手——”姚得平站起身来,第一个把手举过头顶。

    “同意——”村民们齐刷刷跟着举手,有人还高高地将双手举起。

    “全体通过!好,我们元和村搞专业联产承包!”姚得平最后大声宣布。

    在全国性的学习安徽小岗村分田到户的高潮中,在苏州乡镇企业面临一次严重考验的时候,元和村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又符合乡镇企业大发展时期的“联产承包制”之路,引起各方关注。

    这路能走得通吗?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我的天堂·苏州改革开放30年全纪录简介 >我的天堂·苏州改革开放30年全纪录目录 > 第五章 田埂上点燃的熊熊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