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五章 田埂上点燃的熊熊烽火
起的小厂,使一些能工巧匠有了用武之地,并且通过集体的力量,使散落在民间的智慧和经济活动形成了强大的集体经济活动,从而对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加快农民发家致富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写到这里,我不能不想到一个人——这人与我年龄差不多,但他却远比我出名早,且其影响力在中国和世界上都很巨大。他就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波司登”的老板高德康。

    高德康与苏州的老书记高德正毫无血缘关系,也不沾亲带故,他们完全是两个不同年龄段出生在不同地方的人。但高德正对高德康的影响很大,因为高德正在沙洲当县委书记及后来到苏州地区当专员时,曾扯着大嗓门到处喊“政策一落实,小布衫全出湿”、“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社队工业不姓资,治穷致富才姓社”一类的口号,对高德康影响极深。

    高德康的家,在原来的白茆乡山泾村。白茆乡是苏州腹地常熟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鱼米之乡。闻名遐迩的“白茆山歌”,不仅是我国吴文化的代表,还是日本民歌的鼻祖。高德康家门前的那条白茆塘,是太湖至长江的重要泄洪道和苏南水乡交通要道。“小裁缝”高德康在我当兵那年,也出师自立门户了。但那个时候串门走户的单干并不是他所追求的,所以当听说邻乡邻村的人办社队企业也能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时,高德康心动了。凭借自己过硬的缝纫技术和很好的人缘,他把11位师兄弟拉到一起,组成了山泾村缝纫组,成为本村的第一个村办企业。当时除了11个人外,就是他们从自己家里抬到一起的8台缝纫机了。起初干的活不是来料加工,就是代别人做活,但后来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白茆处在上海通往常熟和无锡的国道旁,交通方便。而上海过去的许多服装生意就是通过这条国道往来于上海和常熟、无锡之间。上海设计——苏锡常一带加工——返销上海市场,过去几十年上海服装市场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跨区域“流水线”。这一过程,使苏州、无锡地区的民间小裁缝获得了手艺和技术上的极大提高,因为上海服装不少是要出口的,质量讲求精益求精。高德康自从带着11位师兄弟独立成厂之后,起初干的就是承接这样的活儿。时间一长,他有些不满足,“给人家干,还不如自己做,自己卖!”都说苏州人头脑灵光,这话一点不假。高德康是属于苏州农民中比较聪明的那一部分,尤其是他的经商意识和生意技艺更是出众。他不愿给别人做嫁衣,所以就自己闯天下,而且非常有品牌意识。在别的乡镇厂已经成了“亿万企业”,他还在给别人干来料加工时,高德康就有了自己的“波司登”品牌,并上工商部门明明白白地注了册。

    “小裁缝”很有自己的头脑,山泾村缝纫组此时也被他改名为“白茆服装厂”。当上海人再来叫他“加工”服装时,高德康说:再要干,就得算我们两个厂共同的产品。上海人瞪圆了眼珠问:什么意思?高德康回答说:很简单,以后我们做的衣服,必须算我们共同的产品。如果你们还信得过我们,那么我们的厂从此以后就是你们上海的联营厂。怎么样?我们发挥两方面的积极性,厂子发了,我们有好处,你们也有大赚!上海人看了这位农民出身的“小裁缝”半天,突然张开双臂搂住高德康:好,我们办联营服装厂!

    联营后的白茆服装厂像村姑坐进了轿子——完全换了个样儿,“波司登”品牌经上海人之手,就变成了“洋气十足”的引领新潮的中国名牌,先是在上海滩发威,后来在北京市场上发威,到登陆东北三省的市场时,“波司登”简直成为消费者的必抢之物。这时,“小裁缝”高德康又来了个大手笔——筹3000万元引进一批世界最先进的数控设备代替了双脚踩踏的那8部台式缝纫机。一个好品牌,加上最先进的数控设备,再加上一批会市场运作的营销人员,高德康的“波司登”在短短几年里,名扬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我的天堂·苏州改革开放30年全纪录简介 >我的天堂·苏州改革开放30年全纪录目录 > 第五章 田埂上点燃的熊熊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