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软件”——闪烁东西方文明精神的灵魂与光芒
我们自己想办法。可到哪儿去想办法呀?上世纪90年代初,整个苏州各方面都在大发展、大建设,哪一块都在向政府伸手。我们园区是中新合资的,外人都知道是新加坡人出大钱来的,你还有什么理由再向政府伸手?拿土地顶嘛!有人说,不是已经划给你们几十平方公里土地了!新加坡人一听风声就急了:不行,土地是我们合作后共同的资源,现在是注册公司,怎么可以空账当股东?
“没辙,我们只好另想高招。关键时刻,还是市委、市政府重视,我记得是市长亲自召开专门会议,组织了我们本市的九个‘财团’来议事,最后还是银行说我们同意贷,可银行贷我们1700多万美元也还得走审批手续,这一走手续就麻烦了,没有几天怎么可能下得来呢?那日子难过啊!与新加坡进行了那么艰苦的谈判,现在总算走到了一起,要真干了,可假如我们第一笔注册资金都入不到账面上,那苏州还有啥信誉?中国还有啥信誉?正当我们走投无路、新加坡人则急于把注册资金打到账号上时,出现了一个问题——公司名称还没有批下来,这钱是无法打到银行的,因为银行得有公司名称和账号呀!他们犯难了,就来找我。我一听心里就暗暗乐了,心想:这回我们也有救了!怎么个有救法呀?我对他们说,你那个‘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是要到北京批的。他们问我,什么时候能批下来?我说没有一两个月恐怕批不下来。他们一听傻了,说怎么行?我说你们不用着急,在这一点上,你们也得用用我们的‘软件’。他们就十分认真地问我咋个‘软件’法?我就告诉他:我们不管公司成立不成立,先干起来再说,空等几个月哪能等得起嘛!新加坡人问:公司没成立咋个干法?我说:可以干,我们各家先准备一部分资金。他们又问:要多少?我说你们先弄个1000多万美金吧。他们答应了。我话这么说出去了,可我们这边自己没有钱呀!但我想出了一招是新加坡人并不知道的:因为公司没有正式批下来,所以我对他们说只能先搞个临时账号。搞个临时账号对我们来说并不困难,上自己的银行说一说就成了。于是新加坡人就把1000多万美元打进去了。他们第一天把钱打进账号,这笔钱就作为付给中方买地的款。而我们又马上把这笔钱中的一部分再转到先前的那个临时账号上,这样不就成了我方的‘注册资金’了吗?于是我们马上通知新方说我们的款也到账了啊!新方账务人员到银行一查,可不,中方的资金也到位了,苏州人还是讲信誉的嘛!这是我第一次公开出来的一个秘密,它一方面可以看出我们当时办园区的艰难,二是也想说明之后我们再也没有失信过新方,双方合作自始至终都是讲诚信的……”吴克铨的这段故事耐人寻味,它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到苏州人的聪明才智和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具有现代化一流水平的苏州工业园区也是从白手起家走过来的。许多情况下常常是事在人为。
据“老园区”人讲,当时苏州曾经希望能够得到中央的财政支持。有一次正逢当时主管经济的朱镕基副总理来苏州视察,苏州人想方设法从他那儿“套”点园区的启动资金。朱镕基是个要求特别高的大当家,他一听就板着脸告诉苏州人:“你们别动我的脑筋,国家计划会刚开完,几千亿元的财政已分光了。不过我有个主意,你们不妨试试:你们可以到银行去贷,年初贷,年底还,这样就可以不属于我们的国家计划‘盘子’内的钱。”苏州人一想:可不是!钱贷了,还没进国家预算!后来更让苏州人感到朱镕基这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副总理的好,他在回到北京后很快给苏州特批了一亿元的园区启动资金。
还有一件事让苏州人不能忘记:后来随着园区迅速发展扩大,中新双方的合资公司越来越需要资金注入,中方的35%股份不是虚设的,得把属于你中方的那部分股份的真金白银划到账上呀!苏州人一次次冒虚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