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结语 假如没有梁雨润
们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有那么多错综复杂的事要有人去处理、去处理好,是因为我们这有七千多万中共党员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有着庞大的几千万人组成的公务员队伍的大国。为什么有的问题本来很简单却没有去管、没有管好,最后成了没法管的烂摊子!每年国家和各省市区开“两会”或党代会一类的重要会议时,成千上万的群众结伴上访或者单个找领导的事已非新鲜,国家和政府为了保障这些重要会议的“胜利召开”,为确保不让“刁民”们闹事,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可以是上百万、上千万哪!据说中央在北京召开一次重要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地进行“稳定”工作的公安、信访方面的人员多达上万人,他们吃住在各自的“驻京办事处”或宾馆,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几天,所费不赀。其实,进京上访的人大多是被逼得无路可走才上北京来的,现在的老百姓都知道:上北京能解决,北京的官比地方的官顶事。可不,老百姓遇上一些事情,找下面的官员,找了一大圈,皮球踢了几个月、几年,甚至十几年,最后还是没人理会。无奈只好背井离乡到北京来,找京城的清官。这已经成为一种风气。

    为什么有这样的风气?用老百姓的话说,那就是下面的官员不办事。不办事还不要紧,有的地方的官员不仅不办事,你找多了他,他一烦一怒,你就倒大霉。里所写的那些百姓的事,其实本来在基层、在事发初期是完全可以解决或解决得好的,但该办事的时候有人不给百姓认真办,非到矛盾激化成不可收拾时,在北京和上级一道又一道“批示”、“责令”下才硬着头皮去办,而且即使去办,在感情上对老百姓仍旧十分冷漠。一次次勉强的办事态度与煮夹生饭的办事方式,其结果不难想象,老百姓怨声载道便是必然结果。怪谁?当然责任不在百姓!这样社会能和谐吗?不能。有一次在现场看梁雨润处理一起群众围攻省委大院事件的情景,我很有感触。那天有上百群众,举起白布写的标语,他们希望同省领导对话,以解决他们的问题。与上访人员人数相近的公安人员和其他政府工作人员站在现场似乎束手无策,这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现场一片混乱。怎么办?折腾下去,一是没个头,二是影响不好。负责现场的公安局负责人和政府工作人员们很着急。后来,匆匆赶来的梁雨润出现了,大家脸上顿时露出轻松的笑容,窃窃私语道:“老梁来了就好了!”

    梁雨润确实有办法,只见他三下两下地就把现场原本态度强硬的闹事群众领走了。我当时就想:假如没有梁雨润怎么办?“假如没有梁局长,那肯定闹事的人还会多蹲上几个小时,甚至可能是几天,或者来了一次又一次……”

    信访局的一位处长十分肯定地告诉我。大量的现场与实地采访证明了这位处长的话。假如梁雨润这一天因事没能到现场,事情会闹到什么程度?这是我心头多次设想的事。我知道这个世界上离开了谁,地球还照常会转动。但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大量存在着这样的情况:那些原本对政府和国家工作人员深怀信任的群众,因为一些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恳求组织和政府帮助解决,但就是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磕青了头,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一拖几个月、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这些需要帮助的群众,本来对政府、对某个部门或工作人员并没有多少意见,结果因为吃尽了千辛万苦,受够了冷落和歧视,甚至是无情的报复与残酷的打击,最后走向了仇视社会的极端。这样的事并不少。而从这个意义讲,没有梁雨润这样的人,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很不和谐,各种矛盾越聚越多,最后结果是,一些原本简单的事情成了永远解不开的死结,平平常常的矛盾激化成“有你无我、有我无你”的严重对立……

    因此在我看来,对百姓有真情、处理起事情来又有方式方法、能干实事、能办好事的梁雨润,我们太需要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为了弱者的尊严简介 >为了弱者的尊严目录 > 结语 假如没有梁雨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