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四章 崛起在田埂上的中国“曼哈顿”
能还不算多,因为中国这样的农村乡镇有几十万个,就是与它同名的镇也许能排成一长串,但我们现在说的义乌市的大陈镇,则在任何一个同名镇或者不是同名的中国乡镇中有着独一无二的奇迹,那就是从这儿生产的衬衫,每年可以供给12亿中国人中的十分之一人穿。一天近50万件,源源不断地输向市场,一年就是1.5亿件,如此的数量,如果将其平展开来,那不是可以把西海岸的纽约曼哈顿整个地淹没在柔软的温情之中一我为东方曼哈顿编织了一个美丽之梦。

    今年春节前,我再度来到义乌采访,第一站便到了大陈镇。我渴望感受衬衫之乡的豪迈与温情。在这之前,我听说了一个动人的传说:在十几年前,有一个走出大山到外地打工的大陈镇农妇,因为第一次上城里人家做工,她特意自个儿扯了一块洋布,赶个夜缝了件罩衫。进门头天,城里的女主人欣喜地扯着她的單衣左瞧右看,连声道好。第二天,女主人也到街上扯了块更时行的布料请这位大陈农妇帮她缝了件罩衣。好极了,我的同事们都说好,她们每人想请你做一件。5块一件工钱怎么样?一天,城里的女主人抱回一堆布料,脸上充满喜色地对农妇说。行,允我几天时间。大陈镇的农妇爽快地接了过来,几天后便将几件缝好的罩衣端端正正地交给了女主人,而女主人则不亦乐乎地交给她整50元钱。这是工钱,你一定得拿,是人家给的。她无法推辞。日子久了,这位大陈农妇一日见女主人穿了一件绣花衬衣回家,横竖觉得标致。后来她在回大陈时试着给同村小姑子也带了两件绣花衬衣。这一下可美坏了她的小姑子!村上的姑娘见了好眼红,于是就偷着为自己缝起绣花衬衫。这一传十,十传百,大陈镇村村姑娘家都穿起绣花衫来。后来便有人往外面和城里带这种绣花衫,这一带不要紧,不多时便有无数手巧的农妇加人了绣花衫的行列。大陈镇的服装生意就是从那个时候幵始形成的。后来男人们也加人了做服装生意的行列。大老爷儿们干起来就是不一样,这好比都说中国的女人主家事,会做饭菜,但正经当好一名烹饪大师的又多为是男人,这是因为手巧和技术是两个概念。进了门槛的技术真正要说好的还应该是大老爷们儿一当然不排除也有女强人打天下的,就是大陈镇上也有为数不少的女能人。可是成大气候的毕竟大老爷们占多数,大陈镇在成为衬衫之乡的进程中也不例外。

    衬衫之乡比我想象中的要气派多。年轻的镇党委书记徐江琦不像有的乡镇干部一开口就拿出年度统计表一类堆给你如山一样的数据,他指着排排高楼叠起的街道问我,他这儿像不像城市,他说你们北京人最有权威评判这个问题。我四周瞧瞧,颇有些为难,因为按照城市的标准,这儿似乎少了些喧哗,多了些幽静,虽然宽阔的大街上也有不少车来人往,但显然井井有条,不出现那些叫人烦恼的拥挤。于是我只好直说:城市还不一定够得上,但比起北方的中等县城,绰绰有余和现代化得多。小徐听了哈哈大笑,说这就满足了,因为他曾同别人打过这样的赌:要是有人能把他们的大陈镇说成像座城,那他从市里下到小镇来当书记算是一种高升。现在他从我嘴里得到了高升的引证,自然有些自得其乐。小徐书记曾是市委宣传部的才子,因而很幽默。不过我内心真的感到我们大陈镇的许多了不起。他深情道,在过去农业学大寨年代,终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大陈人也有过露面的时候,是省里的老典塑,可农民们除了能得到几句空头的表扬外,两手依旧空空,儿女娶亲出嫁还得靠摇拨浪鼓的老父亲外出鸡毛换糖挣得的几个腿脚钱办事。改革开放给大陈镇人带来了真正的机遇。当像本市的廿三里人开始形成自己的有形市场时,特别是后来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蓬勃兴起,大陈镇的农民们便着手建立自己的产业优势,即已经渐成气候的衬衫加工业。

    最初的是东一家、西一家的作坊式加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国家日记简介 >国家日记目录 > 第四章 崛起在田埂上的中国“曼哈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