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〇九、唱响中华民族治水史诗
三门峡水库,大批群众需要移民。而那个特殊年代,对移民的政策是“以集体安置开垦大片荒地为主”,于是,他们大批被远迁到“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边塞敦煌,甚至更偏更远的地方。为此,他们离开了自己曾经奋斗大半辈子甚至一辈子的土地,连同土地上的房屋和土地下的祖坟。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故乡的树,故乡的井,故乡的石磨,故乡的乡音,以及那些曾经朝夕相见的熟悉脸庞,永远地成为了历史深处的一抹尘埃,深陷在无声的疼痛里。“故乡”,就此成为一个被架空的名词,失去了其所指。之后,他们用汗水兑换承诺,留给自己的,是茫茫荒野,和看不到尽头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被称为“日子”的东西。可其中的百般况味,有几多酸楚,几多心痛,又有多少人听他们诉说?

    这种类似于“流放”的安置方式在记录了一代人的移民血泪史后,终成为不必重复也不可重复的历史。当三峡建设再次需要牺牲库区附近几十万移民的利益时,国家基于充分的民生考虑,给予了他们相对优厚的移民待遇,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了一个全国瞩目的重大水利工程的顺利完工,也为了自孙中山以来几代人的三峡梦,几十万三峡移民离开了他们祖辈生活的土地,从此要将异乡变为家乡。是的,国家可以在物质条件方面对移民进行补偿,可是反过来说,中国人自古沿袭下来的对“根”的信仰和坚守,又怎么会是宽裕的物质条件所能取代的呢?

    这些移民为国家建设、为人民利益所作出的默默无私奉献,值得我们整个民族铭记。

    在此意义上,一部治水史,又何尝不是一部沉重的承载了文明、苦难、血泪、希望的移民悲歌?

    里,有与自然威胁的无畏搏斗,也有安全时期的休养生息;有大人物的奇迹熠熠,也有小人物的长歌当哭……也许是因为长期与水纠葛的原因,我们的民族气质似乎也沾染了大河脾性,也就此有了“上善若水”、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理性,也有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感恩情怀;有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性情思,也有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不凡气度;更重要的是,水激发了我们民族“万水千山只等闲”、“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豪情。国人几千年的荣辱悲喜都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人类也在这个漫长的跋涉过程中变得勇往直前、坚韧果敢,使生命增加了一种硬度。

    作为这些历史的亲历者或见证者,的作者们重新温故了或波澜壮阔或沉重哀婉的治水历史,他们用脚步重新走在了那些曾经多灾多难的土地上,他们用亲眼所见所闻来对历史作了呼应,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录了中国治水的漫长进程。那些镌刻的宏伟篇章,是对一个历史的厚重回眸,亦是对未来的翘首期盼。

    在治水工程已经取得辉煌成就的当下,我们依然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治水是一项任重道远的民族事业,而我们已经取得的成效只是初步的,是阶段性的,还有更多任务需要我们接下来去付出更多努力和创造力。这里寄希望于未来的治水志士,愿他们能够乘风破浪,愈战愈勇!

    (张红武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全国政协委员)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评传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评传目录 > 〇九、唱响中华民族治水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