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3篇 长江源头记
    一次,我走近沱沱河,站在它一条支流的岸上,放眼四顾,周围是一片低洼地,惟我脚下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高坡,孤零零的高坡。原来我已经不知不觉跟着河流攀上了一块丘陵的坡上,那河水竟然也顺势流了上来,水怎么会从低处流到高处呢?后来,一位水文工作者告诉我,江源区是丘陵地貌,高高低低,参差不平。河流两岸一般平缓开阔,向有低矮山岗。水淌到低处后原先的平缓处也就显得高了。高出的水面有时可达300米。噢,原来是这样!我在高处,望着盘绕在脚下的弯弯曲曲的沱沱河以及它的支流河,它们都在这丘陵地形上不由自主地拐着一个又一个弯儿,有8字形的弯,也有近乎直角形的弯儿,还有月牙形的弯儿。正是在那些拐弯的地方,我仿佛听见溅响一片露水般湿润润的阳光。那些浮漂在水面上的阳光,很像无数的玻璃片闪着耀眼的光亮。美的旷野,美的长江源!沱沱河此时此刻在我的眼里变得像一个花盘!那一片片阳光活着,阳光下的那一片或深或浅的水也活着!

    啊,亲爱的沱沱河,长江源头美丽的河!昔日的故事在我记忆的屏幕上显出。我和这条河数十年的交往、认识的历史,也是见证高原变化的历史,更是高原军民与沱沱河的搏斗中和谐相处的历史。

    我初识沱沱河,是从一位开国将军的故事中得到,那是一次人与河几乎势均力敌的降河大战……

    将军征服沱沱河的那根绳子

    这个将军叫慕生忠,人们称他“青藏公路之父”。

    1954年初秋。

    修筑青藏公路的数百人的队伍来到沱沱河。一年一度的洪水发狂季节还没有过去,原来两千米宽的河面几乎加宽了一倍。浪卷波飞,一川浊流。原来离河心二三百米远的荒草坡,这时变成了河心岛。修路队几次派人下河探水,均告失败。河底净是虚软的泥沙,人一下去水就没了大腿。那浪花泥沙都很锋利,人一挨上它就要受伤。没法过河,就不能修路,人马只得在河边安营扎寨,等待。一等就是10天。

    这时慕生忠将军从昆仑山赶到了沱沱河。只见他让人拿出一壶烧酒,仰头就灌了半肚子。他冲人群吼了一声:“拿绳子来!”之后,他找上另一个修路队的领导张震寰,让大家三绑两缠地扎在他俩腰间,岸上的人牵着绳子的另一头,扑进了河里。他们力图走出一条浅水区,好修路。绳子牵着两个人,向河心慢慢走去。扑面而来的河浪像软墙一样迎面拥着,他们根本挪不动步子。水太大浪太急,他们很快就感到腿子扭着劲地在抽筋。探路失败!

    慕生忠又挑选了三个壮实小伙组成了探水队,骑着三匹马向河心走去。走到河水的主流处了,水一下就漫上了马肚子。马发毛,嘶叫着,乱扑腾起来,一个人从马背上撂下来掉到河里。多亏岸上的人喊着让他挣扎着起来抓住了马鬃,要不连命也保不住了!

    怎么办?慕生忠想到了骆驼,这家伙敦实,稳当,有耐力。准行!还是那三个壮小伙,他们骑着骆驼总算过了河。可是根本找不到浅水区,几乎所有地方的水深都超过了一米。

    最后,他们想出了一个绝招:导水分流。

    就是在河的上游,顺着水流的方向筑起一段一段的堤堰,把河水的一条主流分成好多条支流,使河幅尽量加宽,水势减缓。这样分而治之,就容易驯服沱沱河了。

    慕生忠修路不忘打仗,他说:这在军事上就叫分段包剿敌人,各个击破。

    后来修路队在山里采来大量石头,装进麻袋,一袋一袋的石头,噼里扑通撂进河里,沉入河底,一层一层地铺开,成了水底路面。他们把这叫做“装袋沉石筑路法”。确实是够土了,但是这土法毕竟征服了沱沱河,让青藏公路从这条咆哮的江源河上伸展过去。不要以为这土办法就那么省力,绝不。修路队在河水里泡了4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13篇 长江源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