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4篇 为了上海母亲河的清澈
,主张发展华北水利,推广种稻,就地解决漕粮,合理解决南粮北运及以往的漕运积弊。历史证明这是一个远见卓识。

    林则徐后任江苏按察使,又有善治江南高家堰、洪泽湖水患之举。最著名的则要算1833年治理江苏古“三江”【即吴淞江、黄浦江、娄河】及与之相关的白河工程。是时,“三江”一河年久失修,河道淤塞而酿成大水灾。林则徐采取“以工代赈”之策,娄河由官府借支兴修,白河则由官员捐资兴修,林自捐一千两。工程数月完工,“太仓之水道无不贯通,以达于尾闾”。江南“黎愚妇贱,羔酒歌鸣”,当时有人将他比作海瑞。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来松江巡察。他视察了黄浦江堤,又向北经走马塘出泖口,到达泖河北部的澄照禅寺,并登上泖塔眺望三泖水系现状。他与闻讯赶来的娄县【时松江属娄县】知县毛应观,青浦知县蔡维新共商治水大计,三县合力施工,共疏浚泖滩2965丈,于第二年完工。从此,泖河水道畅通,太湖之水直抵黄浦江,对这一地区的泄洪防涝和农田灌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宣战

    岁月如江河长流不息。苏州河,黄浦江见证了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由小而大,由简陋而繁华,由贫穷而富饶。而在河畔生活的几代上海人,也见证了这两条母亲河由清而浊的过程。

    一个世纪前,苏州河河水清澈,鱼虾成群。当时的租界当局为建造自来水厂选址,曾对苏州河、黄浦江、淀山湖水质进行采样,并将样本送到英国分析,结果发现苏州河的水质最好。所以自来水厂就建在苏州河畔,苏州河水,就是上海人饮用的自来水。然而好景不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州河两岸的工业和人口迅速发展和增长,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苏州河,到1920年,苏州河水开始出现黑臭。尽管每个水体都有与生俱来的自净能力,只要有足够的清水和流速,就能使水中的污染物质降解或稀释,然而苏州河却是一条清水少、流速小的河流,自净能力极差,随着两岸工厂增多,居民聚居,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向河中,以致河中的污水已远远超过清水,因此河水越来越脏,污染日趋严重。另外,苏州河还受潮汐的影响,涨潮的时候,水由下游往上游流;而落潮时,河水向河口流,其涨潮落潮时间比约为5:7,一天内污水在河中随潮往复回荡两次而不能排出,致使污水的浓度越来越高。到了上世纪70年代,苏州河干流全线受到污染,市区河段水体终年黑臭,鱼虾绝迹,水面垃圾漂浮,“臭”名远扬。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上海境内开挖了许多人工河道,如长达50多公里的淀浦河,沟通了淀山湖和黄浦江,既可通航,又能在青浦、松江低洼地区起到排涝作用。开挖了浦东的大治河和川杨河,连接黄浦江和东海,起着重要的航运和引排作用,这些新河为上海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对江河污染的治理,却一直难有良策。

    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严重污染,牵动了国家领导人的心。1970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来上海,坐船游览黄浦江,船经外白渡桥时,苏州河和黄浦江那条黑黄分明的水界,引起周总理的注意,他凝视着被污染的河水,表情肃穆。他曾对陪同的上海党政负责人说:搞工业不能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不利,要注意把工业污染处理好。周总理这些意味深长的话,多少年来一直回荡在上海人的心头。而治理黄浦江和苏州河的污染,成为上海水利工程的重中之重。

    向污染江河的敌人开战!这敌人在哪里?这战争又如何来打?将近半个世纪以来,上海的治水大军一直在回答这问题。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上海人就开始想办法清洁黄浦江和苏州河,然而并无全面科学的规划,也没有多少施之有效的行动。真正有效的治理,是在改革开放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14篇 为了上海母亲河的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