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8篇 天堂之水
水灾,又发生过十多次。

    进入唐代以后,相当规模的水灾记录,就有十多次。唐长庆四年【824年】,“苏州、吴江夏大水,太湖溢决,害稼”。唐太和四年【830年】,“夏,苏、湖二州水环六堤,入居廓,溺庐井”。

    那平日里看上去平静温婉的太湖,在当年是如何突然脸色一变,露出狰狞之态,从那短短几句不带丝毫文学色彩的记述中,我们今天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来。

    宋元的近四百年间,苏州地区有记录的大水灾,有三十多次。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苏州、常熟、昭文、吴江、吴县七月四日夜,大风雨,潮高两丈余,漂荡尹山至吴江塘岸,洗涤桥梁,沙土皆尽,惟石仅存;昆山张浦沙保有六百户,悉漂尽,唯余五户,空屋亦不存”。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七月,太湖溢,苏州、吴县、吴江大水,自吴江至平望民舍尽坏,长桥亦推去其半,死者万余人”。元大德五年【1301年】,“苏州七月朔海溢,飓风拔平江路治、长州县治;吴江,坏民居,太湖水涌入城。吴县太湖水挟飓风涌入城中路,县治公署居民多卷入半空,死者十八九;常熟飓风海溢,潮高数丈;太仓、昆山漂荡民庐,昆山死者八九”。元至治二年【1322年】,“十一月大水,损民田四万九千六百顷”。

    从这些简短冰冷的历史记录看,大水带给苏州地区人民的,简直是灭顶之灾。那滔天的巨浪、怒吼的狂风,房屋倒塌,农田被淹,人畜死伤无数。这样的景象,真是人间地狱。令人难以相信这样的悲剧曾经一次次在苏州这块温柔富庶的地方真实地出现过。

    也许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灾害有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明代苏州的记录显示,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一定规模的水灾。翻看这些或简或详的记录,简直要怀疑,那时候的苏州,怎么会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分明是生灵涂炭的人间地狱啊!且看: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七月昆山海风,峻阜高陡皆为漂没,三州一千七百余家,尽葬鱼腹;太仓庚午海溢,漂没民田;吴县七月大风拔木,扬沙,埠邱园皆坍没”。一千多户人家,转瞬之间就葬身鱼腹,这样的描述,应该不会是文学想象和夸张吧?

    明弘治四年【1491年】,“苏州八月大水;常熟正月至六月淫雨,不得稼;吴江大水,平地如江湖,不得稼”。看到这样的记述,我禁不住走到窗口,向外打量我可爱的家园。吴江这个位于苏州城南郊的小城,它是那么清洁、秀美,始终散发着一种宁静散淡的祥和之气。而在五百多年前的某个春夏,它竟然“平地如江湖”?水这种透明、流动的物质,它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它是美好的,还是邪恶的?它是那么温柔,却常常叫人捉摸不定。

    明正德五年【1510年】的大水,范围更广:“苏州,十一月大水;江阴,夏大水,浸淫三月,炊烟几绝;常熟,大水;吴县,十一月水;太仓夏水溢,死亡载道;昆山春夏淫雨,水势大于正德四年,民乏食,饿殍满路,积尸盈河;吴江春雨连注,至夏四月,湖水溢涨,陆沉连海,官塘市路弥漫不辨;长桥不没者尺余。”这里说的长桥,是位于吴江城东的“垂虹桥”。垂虹桥素以“江南第一长桥”而闻名。初建于宋庆历八年,为木构,元代泰宝二年易石重建,为62孔,后增建为72孔,长约450米。“环如半月,长若垂虹”,“三起三伏,蜿蜒如龙”,桥心危亭,翼然而立,其壮丽秀美独步江南,历史上曾有百余位名人为之吟诗作画,赞叹不绝。姜白石当年去石湖看望范成大,后者送了一个伶俐漂亮的丫环小红给他。姜先生春风得意马蹄疾,带着小红,驾一叶扁舟,路过垂虹桥的时候,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作:“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如此气势如虹的长桥,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18篇 天堂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