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22篇 天下奇功都江堰
、蜀、广汉……土地肥美,有山水沃野,民食稻鱼,亡凶年忧”,“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富庶景象。这时四川已有多余的粮食可供外省或外省移民入川就食。西汉初年,“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今民就食蜀汉”。汉武帝时,“山东被河灾,及岁不登数年……下巴蜀粟以赈焉”。

    东汉末年,战乱频繁,但因“益州险塞”,中原战争对四川的波及不大,正是有了富饶的巴蜀,才有了诸葛亮著名的《隆中对》和刘备的三分天下有其一。在《隆中对》中,诸葛亮把蜀地视为“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正是由于有了这一片“天府之土”,刘备进取巴蜀后,才能以狭小的成都平原与占据中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的曹魏和孙吴政权抗衡,并形成鼎足之势。

    唐初,黄河流域的战乱刚刚平息,关中及中原地区都出现了饥馑,成都平原运粮“以实京师”并“救饥人”。因此陈子昂说:“蜀为西南一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宝,聚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顺江而下,可以兼济中国。”

    唐代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发展史上的兴盛时期。在巩固、恢复和发展都江堰的同时,还运用都江堰的治水经验,在川西地区兴办了一批新的水利工程,有的至今还在发挥效益。当时,成都平原是“天孙纵有闲针线,难绣西川百里图”,成了天下最富庶的地方之一。“安史之乱”时,许多人避乱入蜀;在唐末五代的移民高潮中,移居蜀地的人更多。成都平原人口大量增加,据《唐书·地理》统计,当时剑南道共2府、38州、189县,计496万人,而其中仅成都府10县就有92.8万多人,占了五分之一,整个都江堰灌区更达193万人,占剑南道的40%。成都盛极一时,成为“扬一益二”——仅次于扬州的喧然名都。

    都江堰,在唐代诗人的笔下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句。如岑参的《石犀》:

    杜甫的《石犀行》:

    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

    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

    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溢不近张仪楼。

    他在《江村》一诗中,以“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的名句描绘出了成都平原流水潺潺、景色如画的夏季田园风光。

    李白在《送友人入蜀》中,也这样赞美:“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另一位诗人高骈在《锦江春望》一诗中,描写了成都美丽的春天:

    蜀江波影碧悠悠,四望烟花匝郡楼。

    不会人家多少锦,春来尽挂树梢头。

    宋代,成都平原已“无寸土之旷,岁三四收”,都江堰灌区发展到12县,成都平原“禾黍连云种”【陆游诗】,稻谷如黄云,粮食、食盐自给有余,手工业高度发达。蜀中麻布产量居全国之冠,茶叶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漆器、金银器都十分有名。

    蜀中自古有栽桑养蚕的传统,殷代的甲骨文上已有“蜀”字,据考证,“蜀”字是野蚕的象形。成都织锦工业发展很早,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初具规模。都江堰的建成,促进了桑蚕生产和织锦工业,以致“技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左思《蜀都赋》】三国蜀汉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蜀锦,诸葛亮曾说:“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蜀锦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而且远销国外,从成都南去,经云南而往印度、阿富汗等地。唐朝鉴真和尚东渡,还把蜀锦和蜀锦制品带到了日本。早在汉代,成都便设了“锦官”,因此,成都又被称为“锦官城”,简称“锦城”。汉代以来,蜀锦织成后“濯于江水,其文分明,胜于初成,他水濯之不如江水也”。因此城南的流江【今南河】被称为濯锦江、锦江。诗人曾咏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儿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定晚霞。”【刘禹锡】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22篇 天下奇功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