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第24篇 天堑与通途——武汉长江大桥
成本同时是十分低的,只花了7189万元,占工程预算1.35亿元的一半多一点。大桥累积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就达百亿元。有人估算,仅每5年节约的火车轮渡费就可再建一座类似的长江大桥。而间接的经济效益更是无以计算,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可估量。

    上世纪80年代,大桥日通过火车170列,汽车3万辆;到了九十年代,铁路桥双轨由43公斤有缝钢轨更换为60公斤级无缝钢轨,日均通过火车和汽车流量均翻了一番。进入新世纪后,铁路提速,列车通过量再增,达296列,平均每分钟有60多辆汽车驶过。特别是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后,每天至少有10列载重达5000吨以上的重载货车通过。汽车日流量近来更是猛增至10万辆。大桥依然风采依旧,没有不堪重负之感,不动声色地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这座大桥成为龟蛇二山的新景,武汉三镇的新景,中国的新景,不仅让毛泽东诗兴勃发,而且在那个年代——许多诗人都没写过关于长江大桥的诗的,这也是一个文学奇观吧。郭沫若、贺敬之、田间、郭小川……郭沫若还写过一首长诗来赞颂这座大桥。

    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当年的诗人徐迟和许多作家一样,在大桥工地深入生活,现场采风。他的一篇特写写道:“我曾走下围堰去,直到江底,好比走到了海龙王的龙宫里;也曾攀登到最高的钢梁顶上,真真到了云霄,把武汉眺望。”这座大桥就是“雄伟和美丽的宝带,和平和友谊的化身,五年计划的凯旋门,社会主义的旅程碑”……诗人田间唱道:“水库好像银河,蓄起万串珍珠。大桥好像彩虹,架在长江之上。”刘伯承元帅的诗说:“百万雄师南下后,长江千丈大桥横。人民作出空前事,还只远征第一程。”

    武汉人有一句老谚语:“黄鹤楼上看翻船。”早年一些人闲来无事,袖手站在高高的蛇山之巅的黄鹤楼上,看着波涛汹涌的长江上来往的船渡苦旅,因无法驾驭自己的命运,在恶水中挣扎而至沉没。这种可恶的看客现在再无缘看到这悲惨的一幕了。

    长江上到处是大桥,毛泽东曾经预言的“将来要在长江上修20座、30座桥”,早已经实现且大大突破。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蛇山上空空的景观也不复存在了,是崔颢目光所止。在白云黄鹤的故乡,楼越修越高,桥越修越多,路越修越宽。长江不是只有一条通途,而是处处通途。南朝宋鲍照在黄鹄矶上曾叹惋:“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临流断商弦,瞰川悲棹讴。”这种悲凉凄怆的场景也不复存在。

    在此文将结束的时候,我想到了武汉长江大桥纪念碑碑文的最后几句话:江水悠悠,长桥如画,楚天凝碧,艳阳似锦。

    这是建设者们当年的真情流露,真实感叹。就是在今天,这几句如诗的碑文也没过时,也是崭新如初的。江水永远悠悠,长桥永远如画!

    【陈应松: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北文学院院长】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24篇 天堑与通途——武汉长江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