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25篇 湘中大血脉——韶山灌区纪事
是基础的基础。

    确实,自从解放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湖南省委做了大量的工作,农业生产较前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林牧渔副以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均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不少的弱点,主要反映在耕地少、产量低、不稳定、单打一。特别是不稳定:解放后的十四年中,只有四个丰收年,六年歉收,四年平产。

    张平化是个头脑非常清醒、办事非常果断的领导,他毫不犹豫地在1963年秋天派了主管农业的李瑞山和主管财贸的华国锋两位省领导走出湖南,参观了广东和上海的农业生产。这一参观收获还真大,不仅学到了人家的经验,明白了自己的问题,还将参观的情况对照湖南的问题向中央写了一个报告,获得了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重视。毛泽东认为湖南能够去外地学习经验的办法很好,并在批示中指出:“加强相互学习,克服固步自封,骄傲自满。”

    1964年1月,张平化组织省委认真学习中央《关于加强相互学习,克服固步自封,骄傲自满》的指示。在省委常委的一次扩大会议上,他们还认真研究了如何千方百计夺取农业大丰收;如何掀起全党全民的学习运动;如何通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等。

    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决定之后,身体力行。张平化首先亲自下到湘潭县的良湖大队蹲点,其他来湖南指导工作,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等都分别下到了湘潭、湘乡等几个县【市】蹲点办队。正是在这次蹲点办队期间,领导们听到了群众的呼声——修好涟水渠道。

    于是就有了在1964年冬第一批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试点的总结会上张平化的这番讲话:“……通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人的思想上来了,农业的粮食产量也要上来才行。要发展农业,首先必须解决水利问题。涟水渠道,是不是也该上马了……”

    问题一经提出,首先就得到了在湖南指导工作的中央领导同志的认可,到会的全体同志,也纷纷鼓掌,表示赞同这个提议。

    水利怎么搞?

    刚刚建国就在与湖南只有一湖之隔的武汉工作的张平化心里自然明白:洞庭湖区经过多年的建设,滨湖十县已有百分之七十的农田实现了旱涝保收,如今是占大面积的丘陵地区的水利问题没有解决,如果修好了涟水渠道,在湘乡、湘潭、宁乡等三湘大地,能够使一百万亩农田旱涝保收,就是一桩了不起的大事。

    但谁都知道,真正要修涟水渠道,并非易事!

    人们不会忘记:涟水渠道第一次上马,因为缺乏调查研究,没有尊重客观实际,盲目行动,结果是财力、物力不够,很快被迫下马,不仅经济上付出了巨大的损失,更重要的是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这“前车之覆”是“后车之鉴”啊!

    然而,张平化毕竟是一位极富工作经验的老革命了,办事深谋远虑。他认为,首先要引导人民正确总结和正确对待历史经验,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他还倡导,首先要物色一个好的班子,由几个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能办事、会办事的同志来担任指挥;其次要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凡事做到群众满意;再次要按照总路线精神办事,上劳动力不超过总劳力的百分之二十五,实行专业队长年施工与季节性短期突击相结合,绝对不误当年的农业生产。

    张平化也专门向国务院汇报过修建韶山灌区工程之事,周恩来总理与陈云、李先念、谭震林几位副总理都十分重视,他们已经表态,国家拨款修建韶山灌区。

    有了中央领导同志的支持,有了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事情是能够办好的。但在树立了信心的基础上如何避免盲目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25篇 湘中大血脉——韶山灌区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