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25篇 湘中大血脉——韶山灌区纪事
,如何多设想一些问题和多估计一些困难,这也是领导者和策划者必须考虑到的。张平化想。

    “你们提一千条困难,我给你们解决一千条,你们不用脑筋,提不出问题,办不好事情,将由你们负责。”这是张平化在一次会议上所说的话。

    决心一下,地动山摇。

    修建渠道的时机越来越趋于成熟,赞扬声也是一片,但反对声也不少。

    1965年1月16日,张平化派王定干和孙国治两位同志到湘潭地区交际处,召开涟水渠道受益区代表座谈会。有区、社和省地县市水利部门的代表69人到会,他们谈认识、算效益,在4天会议里,干部群众反映出来的顾虑不少:

    工程大、渠线长,深切高填多,建筑物难弄,修不修得成没把握;跨三个专署,六个县市,人心难齐,你想他不想;挖压田亩多,施工时间拖得长,劳力下不来,当年减产怎么办?受益有多少,负担分轻重,受益区拿不下来,非受益区一来人,就犯“一平二调”错误;任务重,时间短,不搞强迫命令完不成,群众告状,挨整的又是基层干部;国家还困难,农民又太穷,钱难筹,要干,难哩!

    开完座谈会回来后,王定干如实向张平化作了汇报。

    “你不要发急,群众的意见不是不想改变面貌,而是前几年渠道没挖成,受了害,这次要修是有顾虑嘛!如果我们把工程搞好了,就是活教材。”张平化听了不惊也不怒,淡淡地说道。

    反对声丝毫没有动摇张平化的决心!

    1965年2月,省委正式设省水电设计院,并以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灌区的初步设计,接着上报中央水电部批准同意。当时考虑到灌区的主要区域属涟水中下游,于是将灌区易名为“涟水工程”。这是韶山灌区工程的第二次易名,第一次是前文提到的中共湖南省委于1958年批准的水府庙灌区工程建设。

    4月13日至15日,第一次指挥长会议在长沙的省委第一招待所召开。来自湘潭、邵阳、益阳三个地区和湘乡、湘潭、宁乡、双峰、湘潭市五个县市负责人等20余人参加了会议,讨论省委的决定,确定三个地区以县为单位成立统一的工程指挥部……

    从5月开始,省水电设计院就开始组织250人的勘测设计队,隶属省工程指挥部领导,紧张地将第一期工程技术进行设计,并陆续抽出技术人员定线放样,培训农民技术员下工地。

    5月12日,省委调湘乡县虞塘区两个民工连提早上阵,在湘乡城关镇的新坳上作样板渠,为开工作准备,并提议各县在6月份开始上人。

    5月19日至20日,第二次指挥长会议又在省委第一招待所召开。这次有54人参加了会议,并且在这次会议总结前,召开了第一次工程党委会,并确定党委由11人组成。

    其实,在筹备工作紧锣密鼓进行之时,张平化等省里的主要领导也在开始物色合适的指挥长。谁都明白这点:作为湖南历史上少有的大型水利工程,特别是建在毛泽东主席和刘少奇主席家乡的大工程,选择一个得力的指挥长是何等重要。

    至于为何最后确定由华国锋担任指挥长兼政委,30多年后华国锋同志在一次访谈谈到了这点:“当时,我任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常务副省长。因省长程潜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太好,省政府日常工作的担子便落在我的肩上。当时省委决定修韶山灌区,把毛主席和刘少奇主席的家乡建设得更好,就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要修好当时湖南省最大的这项引水灌溉工程,担子是很重的,需要一个作风扎实,工作能力和协调能力都非常强的同志来挑这副担子,于是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同志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决定由我担任工程指挥长。当然,我也欣然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然而,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25篇 湘中大血脉——韶山灌区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