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26篇 洞庭湖,蓝色的问号
剩的最大的水域,可以看见君山岛,那个被叫做飘尾的洲,是不是离君山岛更近了?为什么叫飘尾,老人们说,在湖上远远地望去,这些洲子像一群动物的尾巴在水上飘浮,一路向下游的君山方向游走,也许过不了多少年,飘尾就会和君山连在一起了,“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君山美景会否从此不再?娥皇女英、柳毅和龙女的爱情传说是否不再流传?当然岳阳楼还在,范仲淹到没到过岳阳楼,无关紧要,他留下一篇文章就够了,有了这篇文章,可以支撑一个城市,不仅仅是旅游。很快就到了城陵矶,三峡大坝蓄水后,它那标志性的水位数据,会不会被打破?当然不是形成新的指标高地,人们担心的是,水位会不会比历史同期更低,在高低之间,我们如何来掌握新的平衡?肯定会有一大批的记者、专家、学者、官员来分析城陵矶的水位数据,分析由此带来的江湖治理、生态环境、经济指标等等一系列的影响。还没到黄鹤楼,这次行程肯定会变成一场激烈的争执,除了沿途巨大的挖砂和运砂船影响航道外,没有遇到急流险滩,也不需要拜祭湖神,我们哪一个都振振有辞,谁也不谦卑。各自站在各自的立场,争论,引经据典,文采华丽,跃跃欲试都想把对方的观点击溃,可能谁也说服不了谁,谁都心怀郁郁。这次航程确实不矫情,如果乘坐快艇,几个小时就够了,没有月色和夜色,也不见云蒸霞蔚。两岸的湖洲上,遍布着造纸用的杨树林,由于洲滩裸露,杨树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挤占着野生植物的空间,就像这湖里的挖砂船越来越多一样,利益是一架开动的机器,它气势汹汹驶向洞庭湖,比我们乘坐的快艇要快,比我们漫长的争执和讨论更有效率。

    这注定不是一次惬意和舒展的航行,我们坐在船舱里,喝着矿泉水,漫无目的地争论不休,却试图去亲近被船舷拉长的那道水花,和水花里漫延开来的那片狭长水域。我们不是被发配的古代官吏,不是浪漫诗人,不是侠士勇者,不是可恶的逐利之徒,也可能不是猎奇者,不是简陋码头上皮肤黝黑的搬运工人和无鱼可捕时的散漫渔民……我们只是,面对美景时有着小小的感动,面对伤害时有着稍稍的不忍,面对变化时,有着淡淡的无奈。

    我们无法预料的是,一次穿越洞庭湖的航程,没有想象中的美景,只有狭窄的河道,散乱的砂堆,泛黄的湖水,干涸的河床,还有像被风蚀过一样树叶稀疏的杨树林,那明显是虫害的痕迹,就连那些在湖洲上本应成为风景的苇荡,由于干涸得太久,了无一点生气。

    这是2009年10月的国庆长假,一次最切近的洞庭湖景观。10月4日是中秋,忽然想起安徽人氏张孝祥,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中秋前夕,他写下一首词《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这位宋高宗第一名进士,曾任荆南兼湖北安抚使,他任广西桂林知府的第二年遭馋言落职,罢官北归途经洞庭湖,写下了这首《念奴娇·过洞庭》。词中那种寂寥的天地,辽阔的洞庭,“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早已物是人非了。

    我们眼里忽然有了迷茫和伤感,脸上有了愁容,心中添了悒郁。船泊浅滩,越过堤防,我们回到现实中,行走在喧嚣的街道上,恍若隔世之感。这片曾经的洲土,如今早已成繁华集镇,却很少有人知晓,它其实还一直被称做蓄洪垦殖垸。谁也不会去探询,这个陪伴他们成长的地方,多少年前,曾是洞庭湖水漫溢的湖洲,沧海桑田的变迁,在很多人看来,像洪荒远古一样迢遥久远。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26篇 洞庭湖,蓝色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