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26篇 洞庭湖,蓝色的问号
原,一个烟波浩瀚的巨泽开始形成。到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时,这片河网切割的平原景观已经改变,湘、资、沅、澧,“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

    洞庭湖逐渐扩大,到唐宋时期,又进一步向西扩展。唐代诗僧可朋的《赋洞庭》中,描绘洞庭湖的壮阔,有“周极八百里,凝眸望则劳”之句。诗人伫立在洞庭湖边,凝神远望那片巨大的水域,顿时感到视觉疲劳。这应该不是一种审美的疲劳,因其浩大,因其壮阔,使远望的人感觉到自我的渺小。

    而在宋人范仲淹的描述里,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抒写的是一种豪迈激情和忧乐情怀。千古雄文《岳阳楼记》里的洞庭湖,和被浪漫的唐朝诗人们极尽渲染的洞庭湖,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吟咏和述叨,撩拨着人们对这片壮阔水域的丰富想象力,但,它却不是如今的洞庭湖。

    在卫星地图上,深蓝色的洞庭湖,像一个巨大的问号,上面弯曲部分是东洞庭湖,问号倾斜向下延展,南洞庭湖是狭长的蓝色,而西洞庭湖已不复湖型,只有小小的目平湖支撑着问号的那个点缀。

    问号微微地倾斜着,顶端右上方的那个缺口,牵扯出一条带状的浅蓝色轨迹,那个缺口,叫城陵矶,那道浅蓝色轨迹,叫长江。

    二百年的江湖路

    2007年由岳麓书社出版、岳阳市档案局利用馆藏的洞庭湖档案史料编纂的《洞庭湖200档案》一书,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洞庭湖近200年【1803—2003年】来湖洲变迁、江湖治理、风景名胜、物产资源、生态环境、风俗民情、血吸虫治理、艺文、民间文学等八个方面的概貌及历史人文情状。

    200年历史所呈现的,是一个在唐诗宋文里浩淼无际的大泽,怎样被人类改变的命运以及与长江纠缠不清的复杂关系。

    其实,追溯这种复杂关系,历史还得向前梳理。唐诗和范【仲淹】文里的洞庭湖,更多带有诗人和散文家的浪漫想象,不过,依托这种想象的,是文学家们眼睛里所看到的美好景致,那确乎是洞庭湖历史上最美好的时代:江北的云梦泽渐渐演变成江汉大平原,荆江河槽的雏形开始出现,“九穴十三口”向南北分泄荆江洪水,北面的江汉平原,密如蛛网的小湖群,接纳着江北穴口的来水,南面的洞庭湖,在扩展变化中无尽演绎着绮丽多姿的风景。洞庭湖继“南连青草”之后,又“西吞赤沙”,横亘“七八百里”【《巴陵志》】。

    美景却不能维系得太久,在“九穴十三口”南北分流的同时,荆江洪水挟带的大量泥沙又逐渐淤塞了它们,自然给人力找到了借口,人们开始在河道淤积的情况下大举堵口筑垸。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荆江北岸的郝穴堵口,随着“九穴十三口”中北岸的穴口均被堵塞,北岸荆江大堤的加固成型,洪水被约束于荆江河槽不再向江汉平原分流,荆江水位在不断抬升,洪水向南分流加大,洞庭湖湖面随之扩大。到清道光五年【1825年】,洞庭湖面积达到6300平方公里,这是洞庭湖面积最为浩大的全盛时期。

    经历三代人编纂,迄今唯一一部记录洞庭湖的志书——《洞庭湖志》,就成书于这个全盛时期。《洞庭湖志》载:“其地东北属巴陵,西北跨华容、石首、安乡,西连武陵、龙阳【今湖南汉寿县】、沅江,南带益阳而环湘阴,凡四府一州,界分九邑,横亘八九百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当时的志书修撰者、道光年间的兵部侍郎陶澍和来自洞庭湖边华容县的举人万年淳意想不到的是,这本历经三代人修撰,历时七十多年成书,于道光五年【1825年】孟冬之际刊刻的志书,却无法预知洞庭湖今后的改变。

    这个变化,仅仅过了27年。

    在洪灾史的记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26篇 洞庭湖,蓝色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