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31篇 山高水长话珠江
四是草埗阶段,退潮后滩头露出水面,可以种植水草,迅速茂盛生长,说明具备了开垦条件。

    五是围田阶段,随着沙滩继续升高脱盐,便在滩涂外围筑堤围垦,变成田亩。

    通过这些步骤,沙田围垦发展非常迅速。因为不是统一规划,往往是小片小片围垦,无序的开发,常常堵塞水道,大水一来宣泄困难。有时期遇到大海涨潮的顶托,宣泄更加不畅。

    1841年的《新会县志》认证甘竹滩以下的出海水道上无计划地抛石筑坝的结果时说:“沙坦之承垦,必筑石坝;石坝之争筑,必碍下流;下流淤塞,水势泛滥,决防之患,在所不免。”“及今承垦愈多,石坝愈多,水患亦愈烈……南海、新会、香山【今中山】、番禺等县地方皆然。”这段话可以佐证盲目开垦围海造田引起的阻碍江水宣泄的后果。

    1827年的《香山【今中山】县志》说得同样明白清楚:“昔人以西江为南【海】三【水】之害,顺【德】香【香山】之利。顺香近海,易流注也。今海门内沙田日淤,昔之浩荡而去者,今则曲折回旋,而不能达;鲟鳇沥【古镇西、外海东的一段水道】当咽喉之冲,沥以南卤【指咸水】渐退而田日美,沥以北水受束而田日坏,故顺德则大半受其害;邑西北诸乡,亦受其害。”一个具体例子,把原委说得明明白白,人为地围筑沙田,人为地束窄河道,人为地封堵河口,后果严重。平时尚且如此,洪水一来,无法招架。因此当时就察觉其弊端,1829【道光九年】清政府就下令拆毁石坝57处,以利行水。

    由于上述各种原因,珠江水患,从古到清代,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厉害,损失也越来越大。

    水灾之后就是干旱,雨量骤减的年头,上游中游来水少,水枯河干,珠江流域又会田地龟裂,禾稼失收。三角洲平均海拔只有60米,近海的不少沙田只比水面高出不多,淡水来量少了,逢到天文大潮涨潮,海水倒灌,咸潮来临,不但禾稼失收,人畜饮水都成莫大问题。遇到这种情况,“补淡压咸”成了突出要求。

    翻阅珠江从古到今的历史,充满了惊心动魄,从中也听到了时代的步伐,更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呼声和愿望。

    面对灾难,就要整治。

    治理方案的历史之议

    面对从古到今的珠江水患,人们都在想方设法予以根治。特别到了近代,仁人志士们引入了国外的近代理念进行思辨,还从国外聘请水利专家实地考察、谋略。

    珠江这条“母亲河”,不能让它流向水患日益严重,而要流向根本的整治。但是整治方案往往各执一词,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是历史之议至少说明了各方面都在重视“母亲河”的整治,都拟用近代理念追寻问题之实质,大有利于以后的治河发展。

    治理的实质就是要根本杜绝水患。

    关于治水必须治山之议——

    南宋以后,岭南人口日增,不但平原地区开垦加速,如三角洲之围海造田,山区的开发也日益加速,南宋的移民后来者往往在山区落户,劈山开田,砍林造田,森林受到很大破坏,植被受损水土流失加剧,泥沙俱下,淤塞河道,加重水患。

    1896年《四会县志》载:“光绪乙酉五月初旬,水一日夜骤涨丈余,邑内基围同时并决,其故何哉?上游诸山童且崩,沙泥随水入江,江底愈积愈浅,滛霖为灾,潦至弥速。”1819年《南雄县志》也说道:“近四五十年,日渐增植【烟叶】,但种烟之地,俱在山岭高阜,一经垦辟,土性浮松,每遇大雨,时行冲刷,下注河道,日形壅塞,久则水患。”人们早已看到盲目垦殖,毁坏森林,破坏植被、水土流失,造成水患后果。童山秃岭无法吸收雨水,大水一到,挟带泥石滚滚而下。

    珠江的上中游许多地区,是喀斯特地貌,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31篇 山高水长话珠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