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33篇 河源水传奇
县,共2592户10860人。梁化、稔山、平山3地1027户5126人安置惠阳。凡口、曲江、乳源三地对口安置韶关铅锌矿、煤矿和林区,共2612户10395人;安置新丰县1891户8433人,安置连平县805户3693人。全部合计24787户106437人。

    就这样,为了水库,10万人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有人拖家带口、有人担粮背桌,有人一步三回头,有人骂骂咧咧心生怒气……

    首先要解决的是住房问题。河源是安置移民数量最多的县份,1958年河源县人民委员会制定出《河源县第一批移民基建初步方案》,规定移民人口每人平均建房14平方米,其中住房11.5平方米,厨房0.2平方米,食堂0.56平方米,厕所0.15平方米,仓库0.2平方米,冲凉房0.28平方米,猪牛栏0.2平方米,学校0.81平方米,俱乐部0.1平方米,除住房外,余下所属的附属工程一律采取集体共用。按此推算,为了安置6.739万移民,河源应建住房面积78.1万平方米,附属工程面积16.9万平方米,总共面积95.1万平方米。

    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气质,身处大时代的个人无可避免的烙上时代的命运。而在1959年,从上到下的氛围就是“大跃进”。在漫天的卫星,遍地的报喜声中,河源也不甘落后。1959年9月23日,河源县喊出“苦战100天,坚决完成移民建房任务”的口号,提出四项“紧急措施”:一、层层下达建房备料任务;二、增加基建劳动力,全县集结1.8万人,其中移民1.5万,安置区民工0.3万;三、抽调技术工150个,技术工带徒弟1150人,再搭配缺乏泥水工经验的村民3196人;四、开展劳动竞赛。任务下达,建房工作快马加鞭。

    “大跃进”建起来的房子质量可想而知。百天之后,6万多移民进住新房。不久群众纷纷反映住房裂缝多,漏水严重,无法入住,甚至有的房子还摇摇欲坠。其实,这一切恶果都源于不依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在“左”倾思潮影响下,领导一味想“放卫星”,有的地方不到10天搭起一栋房子,“放”出来的房子怎么可能不是危房?除此之外,地方领导简单粗暴的工作思路也脱离了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按照政府安排,农民群众和城市居民分配到了同样构造的房子里,城市居民尚可接受,农民反倒不答应了,因为他们发现,新入住的房子里没有养猪、养鸡的地方,柴草什物也无法堆放!面对移民的纷纷怨言,河源县委不得已只好对一部分房子进行拆迁维修。

    此时又节外生枝。1959年,惠阳地区撤销,原属惠阳地区的河源县划给韶关地区管辖。按照先前的方案,河源县策略是“多移少留”,尽可能多地将库区居民迁往惠阳县。由于此时韶关地委正值大炼钢铁的狂热时期,为保留劳动力,“多移少留”方案被紧急改成“多留少移”的第二套方案:原先准备迁往惠阳县的1207户5126人,全部留河源安置。如此一来,好容易安置好了6万人,如今又要大动干戈。事实上,被淹没了大量土地的河源已经没有能力再消化这5千余居民。最后采取的折中方案是:三地分流,部分迁往韶关,部分迁往惠阳,部分留在河源。

    尽管诸事不顺,移民最终还是安顿了下来。从1958年冬至1970年底,河源县先后组织了三次库区移民工作,共安置居民16519户67930人。迁徙过程中,移民方案多变、运输车船匮乏的缺陷给移民群众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有的家具没有运完,有的家畜在途中遗失,还有的村民多次搬迁,怨声载道,农具家畜等财物已经顾不上打理。据当时移民部门统计,河源移民总共丢失农具1.43万件,耕牛死亡1056头,共计价值3670余万元。

    “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33篇 河源水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