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33篇 河源水传奇
量大,自己城市不同意,生态环境承受不了;专家不同意,一年水出口几十亿,经不起科学论证;目标城市不同意,我的水不让你来经营。”

    2007年,一字之改,让万绿湖直供水项目出现转机。

    这个改变,就是将“直供”改为“直饮”。

    表面上只是变换了一个字,实际上这意味着一种治水理念的重大转变。2007年,河源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珠三角水资源分布形式的最新变化,果断调整了万绿湖直饮水项目的思路——改向目标城市直供生活用水改为提供直饮水。也就是说,只提供人食用的水,其他日常用水就地解决。

    “直饮”的话,每年只需引水4—6亿立方,这是“直供水”用水量的五分之一,仅占万绿湖库容的3.8%和年均进库水量的8.6%。

    一字之改,三个矛盾迎刃而解。因为供水量小,自己城市同意,水库功能不会改变;专家同意,论证科学;目标城市同意,直饮水经营权归对方。

    河源市长刘小华回忆,2007年6月的那个晚上,省水利厅在河源开会。当河源市领导当晚汇报对广深莞供“直饮水”,每年只需要从新丰江水库取水4—6亿立方时,省水利厅主要领导当即表示“同意”。

    破题之后,势如破竹,局势日渐明朗。

    2008年初,广东省水利厅许可河源每年取水6亿立方,广东省发改委批准立项调研。

    2008年7月11日,河源与东莞签订供水框架协议;

    2008年11月12日,河源与深圳签订供水框架协议;

    2009年3月2日,河源与广州签订供水框架协议;

    2009年7月5日,河源市提交给省发改委的《万绿湖直饮水工程项目建议书》在广州顺利通过了专家论证评审。

    至此,万绿湖直饮水项目初战告捷。

    苦苦等待了十六年,河源人民怎么能够不激动?!我在河源市走访的时候,市委办公室的陪同人员告诉我,每次省里开两会河源都把提案上交,每次都被告知再等等,时机尚未成熟;和河源下属各局的干部私下聊,也不是没听过抱怨,河源是贫困山区,为保万绿湖水做了很多牺牲,可国内尚未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一直贡献却看不到回报。如今好了,省委一锤定音,河源守得云开见月明,多年的付出得到了肯定;珠三角获得万绿湖的甘霖,有望突破饮水安全的瓶颈,“双赢”的结局,皆大欢喜。

    这当儿,这时刻,陈建华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陈建华说:我曾在广州市郊从化市任市委书记,也曾向广州北部白云区等居民提供清洁直饮水。

    我认为,要持续发展必须有健全的机制,即:法律机制、行政机制、道德机制、利益机制,四个缺一不可。当我们问起利益机制时,陈建华书记说:四个机制就像椅子的四条腿,缺一不可,特别是如果没有利益机制,将难以长久持续,法律机制、行政机制、道德机制都无法履行。有了利益机制,就可以用于环保植被,水源保养,用更多的优质水提供给东江流域让更多人喝上直饮水,优质水。贫困山区河源也可以“点水成金”,把水变成“硬通货”!变成人民币,进一步提升河源生态环境和改善河源人民生活。新加坡这个没有水资源的国家,通过水质加工优化向人民提供直饮水,把水变成硬通货。利益机制将大幅度改善河源人民的生活,提高GDP效益。而这种GDP是不含污染元素,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双赢,多赢的甜美鲜果。

    河源的这一出水传奇,唱到这里,仍不见倦意。隔着50年的风雨兼程回头望,一路走来多少唏嘘。当年那个晴空万里的日子,亚婆山峡谷下一声炮响,大坝工程正式拉开序幕,新丰江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33篇 河源水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