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34篇 雷州青年运河今昔
面,火山熔岩覆盖了半岛的一半面积,形成了许许多多低矮的丘陵地貌。火山灰是肥沃的,但是火山形成的砂岩是松散的,盛不住水。红色的火山岩层又使雷州半岛成为红土半岛。

    也许,说雷州半岛缺水,人们会不相信,人们只相信西部内陆缺水,可是它历史上就是苦旱的。

    每年这里降雨量有1700毫米上下,应当说很丰沛了,可是下雨的时间大都集中在7、8、9的几个月里,雨势往往很急,雷州半岛却没有办法留住它们,中间高、四围低的地势加上砂岩地质的透水性,水很快流进了大海。一场大雨下来会成为洪灾,3天不下雨就变成干旱。雷州半岛除南部有一条不长的南渡江外,几乎没有河流、湖泊、湿地。望天田得不到水利的调节,也就成了彻彻底底的望天田。

    雷州半岛从历史上说开发是比较迟的,除徐闻是汉代置县外,廉江、遂溪是唐代置县的,湛江原本是一个小渔村,南宋之后才热闹起来,成行成市。吴川也是南宋之后才开发的。

    雷州半岛从来被认定是蛮荒异域,一些贬官谪臣被放逐这里,认为是有去无回的地方。雷州半岛上生活的先民是“百越”人,隋唐时被称为“俚僚”人,包括猺、獞、峒、獠、黎等族。请注意,他们的称谓都被加上反犬旁,他们被认为是与兽同宗的,连称“人”的资格都没有。直到宋代以后,雷州半岛移民增加,明代更有大量的移民由福建来此,人口骤增,原先的土著受到汉化,逐步演变为苗、瑶、壮、黎等族。

    苦旱是与雷州半岛结伴的,与生俱来的。

    那些古旧的、纸张发黄变脆的、有许多虫孔的县志上,记录了许多凶险许多灾情,唐、宋、元时记载得还相当粗简,明、清、民国年代内容就比较繁多了,往往离不开“赤地千里,垌无一青”、“米珠薪桂,饿殍遍野”的记载。雷州半岛的土是红的,叫“红土”,这红土更助长了干旱如火的视觉印象,更凸显了干旱的质感。

    自古以来,这干旱重灾区里,蛮荒酷热,滴水难觅,十种九不收,人民生活极端贫困,遇上大旱灾,饮水都缺,啃尽树皮草根,哀鸿遍野,饿殍载道,不毛赤地,千里如斯。

    下面摘录几则府志县志上的文字:

    明万历二十年【1593年】,六月大旱无禾,米价腾贵,民多流亡。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雷州大旱,赤地千里,是岁斗米二钱五分,民多茹树皮延活,饿死者万计。《石城【今廉江】县志》也说:春,大饥荒,谷米甚贵。歌谣云:“只鹅只换三升谷,斗米能求八岁儿。”五月,鼠疫大作,死尸横道,数岁子女只易谷数升,邑中不染病者仅一二。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大风雨,毁庐坏宅,伤禾害稼。

    万历三十九年,蝗虫为灾。

    短短的几年间,年年有灾,小农经济根本经不起如此的折腾,农民只能任凭天灾人祸折磨,毫无反抗之力,唯有“卖儿鬻女”或者“饿殍遍野”,造成更加触目惊心的“赤地千里”。

    更如: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大饥。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大旱,蝗虫作害。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大饥,设粥赈济。

    光绪十一年【1885年】饥荒。

    光绪十七年【1891年】鼠疫盛行,毙七百余人。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大旱,谷价腾贵。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鼠疫,簕竹结子,岁饥,民多食竹子以充饥。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鼠疫,大旱,灾荒严重。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大旱,禾稼无收,灾民流民流离失所,饿死者无数。

    民国三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34篇 雷州青年运河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