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35篇 梅江在我心上流——梅州儿女治水壮歌
的梦想,叶帅一直在关心;而当前梅州最紧迫的事情是治理江河,是解决水土流失问题。要种树种草,尽快恢复植被。

    谈起这件事,作家程贤章说,当年的报告会仍历历如在眼前。胡总书记像叶帅那样关心梅州,叶帅1980年回家乡视察后离开梅州时对领导谈话,不是也谈到几十年了,家乡的山还是光的吗?语重心长啊!林若书记的话也一语中的。林若说,解放前我在梅州待过,我熟悉梅江。梅城南堤天主教堂后面的河段,以前一下去就能游泳,到如今80年代初,河道淤塞,五分之四变成了沙滩。触目惊心哪!老程对笔者说,那时,洪水年年发,一年一小水,三年一大水。有一年的大年初一,梅城的大街上也浸大水啊。

    转眼到了1986年。7月10日,七号强台风袭击梅州。全区数天普降暴雨。“当晚10点,梅江南堤20公里长就有36个缺口。梅城和周围乡镇顿成泽国;北堤也崩,一片汪洋。第二天一早,梅城许多新老建筑物,全被水淹。全家老小,猪羊六畜,全挤在堤上。船在梅江桥之下,调不上来。市、县一些领导和群众,或被困办公室,或被困民居。至下午4时,才从泮坑旅游区调来一条木船,市、县领导靠了这条船,全力指挥,抢险救灾。几天后慢慢退水,到处一片狼藉,蛇虫出没,惨不忍睹。”“这次大灾,梅州的路不通了,当时的省委书记林若带了有关领导,坐飞机赶来指挥救灾。还惊动了联合国,派人来看灾情。”这是老程回忆当年情景时细致的描述。

    据《梅州水利史》载,这次大洪水,全市156个乡镇中,有131个受灾,受灾人口222万人,农田137万亩,损失粮食17.5万吨,倒塌房屋5.3万间,死亡120人,冲毁水利设施5000余宗。总经济损失6.4亿元。7月14日凌晨,梅城水位达79.56米。受灾范围和损失均为建国以来梅州水灾之最。

    当时的梅州市领导谢强华、刘凤仪、李国容等,几天几夜无眠,指挥抢险。安置灾民。堵水复堤,恢复生产。他们风雨中来,泥水中去,双眼布满血丝。

    这次凶猛的大洪水,把梅州市的领导和群众逼到了悬崖上。群众在想,眼前这情景是一场噩梦吗?今后这梅城真的不能住人了吗?领导们却在思索:这气势汹汹的洪魔,强过以前的每一次,但肯定不会是最后一次;它向我们传达了什么?警示我们什么?梅州人面对浩浩洪波,下来应该做什么?

    他们通过调研,很快达成共识:要继续抓好上游的植被,要改造眼前的土堤,要搞能抵御50年一遇大洪水的长堤!

    可是,钱呢?因为修这堤,不能再用过去的填土堆土了,土堤抵御不了50年一遇的大水。要提高标准,砌石,砌不会风化不怕惊涛拍岸的花岗岩石。这石砌堤筑不是十米百米,也不是一里两里,而是护城的一条长堤啊。钱从何来?

    “引入市场机制,建设一江两岸”。经过不断摸索,梅州市委、市政府领导从谢强华、刘凤仪、李国容开始,到刘日知书记,一届一届接力,边干边总结,边完善,终于找到了“坚持政府主导,大胆引入市场机制”的独创的崭新模式,坚持不懈地把梅城“一江两岸”改造建设,作为水利防灾减灾的重点工程,在艰难的环境中长期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到目前,梅城“一江两岸”改造建设总投入10多亿元,按50年至100年一遇标准,完成了20多公里的南堤、北堤、西堤改造工程。确保了梅城与市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城区筑起了一道屏障。1997年第10号强台风来袭,比“86.7”号强台风更猛烈,洪水超过警戒水位2.05米,梅州大堤却安然无恙。梅城居民从每年汛期“抗洪”变为上堤“观洪”。笔者认为,这一笑谈,是梅州水利转折性变迁的铁证,应载入史册。

    梅州大堤,是梅州亮丽的名片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35篇 梅江在我心上流——梅州儿女治水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