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37篇 韩江日夜流
想,历史选择了他和韩愈一样,担任这方土地的最高行政长官,他也要和韩愈一样,在这方山水留下永远的名声。

    日子就跨越到了清文宗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这一年夏六月,又是大水。决堤。南厢堤溃百余丈。东厢上游堤坝俱溃。面对一路暴涨、竟日不退的洪水,这位姓吴的知府,伫立于广济门城楼,面向惊涛骇浪,祷祝上苍,然后脱下顶戴花翎、高靴紫袍,掷向滔滔江心。最后,竟毅然纵身一跳,以身祭水。

    水亦有情,洪水终于退了……

    就在吴均以身退水这一年,《潮州府志》记载:“五月,潘刘堤合口,道、府及同僚捐俸为倡,后劝捐合邑之殷富,以集其资。”“知府吴均,捐廉3000金,修北堤弯堤段,增广堤身,筑灰篱,以顺水势。”

    一个以身祭水的吴府公,活在了潮州人民的传说里,活在了潮州人民的祭祀中。

    <er h3">六

    从广济楼上看去,韩江的流水,已经有点舒缓,这条从山地走来的河流,渐渐适应了堤坝的河床,不再像刚刚从山口出来,一下子挣脱了山谷的束缚,像草原上脱僵的野马,在平原上感受那种自由地奔流,自由地摆荡,自由地放纵,自由地不管不顾地肆无忌惮。

    广济楼是城墙堤的中间点,向北,联结着北堤;向南,牵系着南堤。

    城垣和城墙的发明,原来是鲧。鲧是中远古时代的治水专家,不是军事家。鲧发明了城垣,原来就不是用来打仗、用来防御敌人,而是为了防水、御水,安家立业。从自然发展史看来,适者生存,人类要首先适应自然界,然后才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展。筑城就像筑堤,开始是为了防水患,后来,慢慢才有了军事和治安的作用。

    潮州古城的城垣,根据明确的文字记载,始建于北宋时期,那是一道泥土夯筑的土墙。南方多雨,加上潮湿、雾气,至北宋中期,已大半毁圮。

    就在这多雨、潮湿、雾瘴的鬼天气里,有一位叫方耀的赳赳武夫。这是一位总兵,带兵打仗的将军。

    在方耀之前,潮州的军政首长,每当雨天,也都会想起城堤,来到城堤。

    最先来到城堤的是南宋潮州知州徐渥、李广文,他们先后酝酿复筑城堤。接着来到城堤的是南宋知州王元应和他的继任者许应龙,面对浩浩的韩江,面对漫漫的城墙,他们也只能做到外面甃石,内面夯土,土石兼半,未臻完善。再接着是后任者叶观。叶观刚刚赴任,就首先考虑到加固城堤,“沿溪傍岸,筑砌以石。民居其间,始有安枕之乐”。又接着是继任者刘用行、陈圭。面对用条石新砌、凹斜屈曲的城墙,这两位知州,一个是重新整砌,使雉悬壁立,不复如前日之萦回;一个是粉堞摧剥,谯门欹倾,皆加以修葺,还将城墙内外灌木杂草,一概铲除,使城堤保障为之屹然。就连元兵破城之后,潮州路总管、蒙古人太中怗里,也复修东畔滨溪之城,以御暴涨洪流之患。蒙古人的叽哩呱啦人们听不懂,只能从他们急促的口形和夸张的手势里,猜出几个字:“民以为便焉。”

    漫漫岁月,那些宋人、元人,已经离我们远去,江上的燕子、飞鸟、江鸥,也没有以往那么多。但是,历史,依然锲而不舍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雄浑悲壮的图景。一任任潮州州官,依然大气磅礴,向我走来。他们不论生于天南地北,不论籍贯汉族外族,一踏上潮州,就前赴后继,带领百姓,奋战在这道生命线上。

    那些可爱的先民,在洪水的潮涨潮落中,在历史的风云际会里,也一如既往深明大义,他们与州府一道,筑堤镇水,建城安澜,有钱者捐钱,有力者出力,人人争先,不甘人后。

    但是,方耀最推崇的一个人是俞良辅。俞良辅也是一个统兵打仗的军人。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37篇 韩江日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