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44篇 北京的水
   隋唐时代,北京城对水的利用除了农田灌溉外,城市外围已经开始大规模漕运,开启水上运输通道。隋朝时,涿郡蓟城为重要边关要塞,是北上征辽的大本营。隋统一后,于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开永济渠,南接沁水通黄河,北连卫河通桑干【今永定河】,沿着这条运河可到达涿郡蓟城南部,大约在今天北京城南凉水河附近。这也是当时隋朝大运河到达的最北端港口。三年之后,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大运河首航,征伐辽东的物资,从江准以南地带及首都洛口运至涿郡,载满米粮货物的运输船只樯帆遮日,绵延千里,场面蔚为壮观。

    到了唐朝,唐太宗东征高丽,以幽州为集结地,委韦挺为馈运使,八百里水路自桑干水抵卢思台作漕舻转粮。唐代泃河水运十分繁忙,边关戍守的大量军需物资,通过鲍丘水从泉州口入泃河,直达檀州【今密云】,“漕运辎饷供应,舣泊舳舻蔽水”,每天都有数十艘帆船往来。唐李清云《泃河渡》诗云:泃河流古今,云帆漫水来。鸟冲鱼儿遁,波涌堤岸拍。军粮积如山,车马运征埃。边关用武地,供给亦劳哉。可见其渡口码头漕运的繁忙景象。

    <h4>2.北京城建为帝都以后的水利状况</h4>

    从辽代开始,北京开始了作为陪都和都城的历史。辽会同元年【公元938年】升幽州为南京,作为辽代的陪都。南京城中心在今宣武门一代,引城西的西湖【莲花池】水供皇宫之需和建护城濠。城里大小湖泊密布,城东通州的张家湾以南过去是方圆百里的延芳淀,与城北瑶屿岛【今北海】的山水琼景,都是君王巡幸休闲胜地。

    陪都南京城里与水有关的大事一是修成“萧太后运粮河”,另一件是辽与宋军的“高粱河大战”。辽代时,与北宋连年征战,陪都南京战事连连,所需军辎粮草均从东北海上运来,经北运河水运到通州,再从通州运到南京城里。旱路交通,所费数日,不及供给。辽圣宗时期在萧太后的指挥下,开始开通水路航道,把从通州到旧蓟城的一条旧河道加宽加深,然后与护城濠接通,货运船只从此从通州直达城下。后来人们把这条河叫做萧太后运粮河。

    辽保宁十一年【公元979年】,辽军在萧太后的指挥下,与北宋在幽州西北的高粱河一带打过一次“高粱河大战”。据考证,大战的主战场当在今德胜门沿高粱河至铁家坟一带,旧时是高粱河河道北支,上源来自石景山附近的古永定河段,由今凉水河入通州的潞水。双方都投入兵力几十万,宋军大败而归。宋朝为防止辽军南侵,还在蓟城南部的白沟河【拒马河】以南挖掘坑塘拒马,设置防隘。诸多坑塘渠道连成水乡泽国,不仅成为安全屏障,同时也减少了水患的发生,为白沟河以南的农业生产灌溉提供便利条件。

    金代于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将今北京西南部宣武区一带的辽南京城扩建为中都城。金定都中都以后,依然依莲花河水系而建,首先要扩大皇城规模,凸显帝王威仪。金代将原先在城外流淌的莲花河【也称洗屿沟】圈入城中,将莲花河上游莲花池水加以改造,使莲花河水充盈贯穿都城流淌,改名称为“金水河”。皇家御花园、皇家太液池、及护城河用水均来自金水河。这种引水入皇城的传统建筑布局,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北京紫禁城内外均有一条金水河,河上均有白色石桥,一座在故宫太和殿前,一座是天安门前金水桥,符合中国封建传统中皇宫应“引水贯都,以成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之皇宫建筑模式。

    金代定都燕京城建中都后,也曾开凿过运河。当时中都城所需要的日常用品及军需物资,从南方及东北运到通州后,主要是从张家湾通过辽代的萧太后河运进中都城里,但是旧时的萧太后运粮河河水日益枯竭,已经很难满足运输所需。于是金世宗皇帝于公元11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44篇 北京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