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48篇 红旗渠:一座中国精神的丰碑
够在自然、经济、政治环境都不太好的条件下,以自己10年心血换一渠之成功,确实难能可贵。何况,修渠能否真正成功,成功之后能否公正评说,在当初并不完全肯定。但正是有了为民执政的坚定决心,他才把一切个人得失置之度外。这和时下一些人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习惯做表面文章、热衷搞形象工程的作风形成鲜明对比。

    “只有为民执政,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使正确的决策变成现实。修建红旗渠是林县县委的决策,在当初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几十万林县人民为什么能够不怕流血牺牲、不惧严寒酷暑、不怕旷日持久地落实县委决策拼命修渠呢?说到底还是因为这是得民心、顺民意、解民忧、去民愁的好决策。事实证明,只有为民执政,领导者的决策才会受到群众最大限度的支持,领导者也才能受到群众的拥护。‘文革’中,杨贵被打成‘走资派’撤职罢官,林县群众却暗中保护他,给他兜里塞鸡蛋,往他怀里揣烙饼,都是因为他是一心一意为人民而工作的。

    “当初杨贵下决心修渠时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为谁修渠、靠谁修渠’。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央领导同志指出党的领导干部都要认真思考‘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红旗渠做出了回答: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们的党就会永葆青春。

    “红旗渠,一座为民执政的丰碑。”

    文章讲到点子上了。在这里,我先讲两个人们较为熟知的故事。

    一个是毛主席接见杨贵给杨贵下决心开山修渠吃了“定心丸”的故事。

    1958年11月1日,杨贵在新乡地委参加县委书记会议。晚饭后,他到附近的新华浴池去泡澡。他刚一跳下洗澡池,地区公安处处长高雷就到澡堂来找他。浴室里雾气腾腾的,看不清人,高雷扯着嗓门朝里喊:“杨贵同志在里面吗?”

    “在里面!”杨贵大声答应。

    “快穿衣服,有急事!”

    杨贵不等擦干身上的水珠儿,迅速穿好衣服,跟着高雷上了吉普车。

    吉普车向新乡火车站方向驶去。高雷处长兴奋地告诉杨贵:“毛主席的专列已经开到新乡火车站了。主席要找地、县委的同志座谈。”听说要见毛泽东,杨贵心中一阵激动。见到毛泽东,向他汇报什么呢?杨贵认真地思考着……吉普车很快驶进了新乡车站。

    新乡火车站是京广线上的大站。毛泽东的专列停靠在一个僻静的站台旁。杨贵随地委书记耿起昌和其他几位县委书记登上专列,走进一间大会客室一样的车厢。车厢的一头是一张长会议桌,另一头是用沙发围成的小会客厅。省委书记史向生把大家一一介绍给毛泽东。

    毛泽东高兴地握住杨贵的手说:“林县的杨贵,我知道你,听说你治水很有一套嘛!”杨贵谦虚地说:“我做得很不够,目前林县还有一些人吃不上水呀!”毛泽东示意大家在沙发上就座后,座谈会就开始了。座谈中,毛泽东面带微笑,不断提问,谈话亲切而风趣。在省、地委的领导同志汇报过情况后,杨贵也谈了由他任总指挥的“林南清”联合钢铁指挥部的情况。毛泽东问杨贵:“你们一天能炼多少吨钢铁?”杨贵说:“大约二三百吨,但绝大多数是硫铁,铁渣也不少。”毛泽东又问:“灰生铁有多少?”杨贵如实地说:“不到10吨,而且大部分是用回收的废铁和砸碎的铁锅投炉的。”

    见杨贵实话实说,在座的省、地委领导都捏着一把汗:眼下正是党中央发动全民炼钢运动的高潮,省里又在反“右倾”,杨贵说话也不把着点“门儿”。这时,毛泽东把目光投向四座,向大家提问:“杨贵同志刚才讲的情况,是不是带有普遍性啊?”省委史向生书记见毛泽东发问,只好实话实说:“据了解,各个钢铁基地现在炼出的铁大体都是这样。”毛泽东轻轻地点了点头。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48篇 红旗渠:一座中国精神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