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50篇 大江作证——松花江抗洪纪事
到哈市第四天,由于全国都在抗洪,抗洪救生器材紧缺,我们也没有配发救生衣,连队就向体委借来救生衣,以防万一。体委的防段险情过重,我们一气搬运了约7车沙袋,才加固了40多米子堤,急忙在路上又拦截几车沙土才把险情控制住。午饭后,又以我们排为主体的突击队,去装沙袋的基地装运沙袋,因为装沙袋的基地远离郊区,没装运几趟就天黑了……这几天可把我们累得够呛,不过看着当地的市民,小的从几岁的儿童,年长的到七旬的老奶奶,她们自发性拿着自家的鸡蛋、姜汤来慰问我们,战友们很感动,也就忘了累。晚8点半,接到回新阳小学休息的命令,大家都很高兴,两个晚上都没睡好了,好想睡一觉啊!到了新阳小学,没有一个战友洗漱的,都脏兮兮地倒头大睡了……

    在98大洪水中,哈尔滨铁路干线同样遭到了大洪水的袭击,共有29条主要线路遭受到了洪水的破坏,曾一度导致嫩林、平齐、滨洲、通让等线路相继中断,旅客列车全部停运。交通大动脉的通畅不仅关系到松花江抗洪的斗争,也关系到全国各行各业生产秩序的正常运转。为早日恢复通车,哈尔滨铁路局组织了4万多名干部职工参加了抢险。抢运斗争中,他们日以继夜,连续作战。在抢救滨洲线的战斗中,洪水铺天而来,由于水势凶猛,无法正常地铺设线路,抢险指挥部立刻采取特殊做法,将满载石块的废旧车辆、轨排车、石笼、石料等,推到洪水中,硬是保住了桥台路基,让一列列火车从他们身边顺利通过。

    在抗洪抢险过程中到处都可以看到解放军的身影,解放军几乎成了保障安全的代名词。在他们的穿的救护衣上写着这样的口号:“爱我中华,固堤为家。”他们真的是太艰苦了。我在一篇日记中这样写道:

    “……知道早秋时节,五更也寒。想来,在大江护堤的文士们个个已如抖叶之状,冷之瑟瑟。故同内人一道彻夜煮热豆粥一锅,兼制佐粥之小菜两种,端于街上。独立空街满袖风。万籁俱寂的五更,出租车也是不好打的,其焦急自不待说……夏秋交替时节,嫩江、松花江日夜暴涨,至极之时,大江之水已是悬出两岸平地两米多高,涛成名副其实的‘悬河’,威胁无数民众安危。洪水当前,抗洪乃是乾坤大事,唯有尽其民之良心,及全部气力抗洪才是人间正道……卑下在江边护堤虽寥寥几日,但见刚从锦州赶来的子弟兵,在两夜一天无水可饮、无食可餐的条件下,仍然个个溅水背袋,呼号鼓励,奔跑往返,筑坝抢险。其中一个娃娃小兵,年仅15岁,背袋筑堤至后半夜时,两条纤细的腿一步一打颤,已气竭力尽。蒙蒙夜色,浮浮江流,间杂在抢险的人影中,无人注意他的坚持,乃至他眼中的泪水。我冲过去帮他。我问他‘小兄弟,怎么样?’他用泪眼看了我一下说,‘叔,我是兵!’大诗人白居易说‘一声肠一断,能有几多肠’。在下哽咽了。我站在新夯实的大堤上,于沉沉夜色、浑浑江流中,放眼望去,百里新筑的防洪大堤上都是一个个看不清楚面孔的兵!长江一线如此,松花江一线也如此——这就是了不起的中国,了不起的兵啊!卑下的一锅热粥又算得了什么呢?驱车至江边,才惭愧起来,一锅粥太少了,100多个饥寒交迫的兵呢!及至凌晨兵们才开始休息,一人拽一个编织袋子,躺在人行道上——沿江一线,静悄悄的晨曦中,横七竖八,全是沉睡在湿地上的兵!”

    当时,哈尔滨全国知名的企业也纷纷为抗洪救灾慷慨解囊。哈尔滨的一个制药企业捐款捐物的总价值就达3122万元。一个“哈工大”的学子在网上发起了简短的祝福:

    记得,98抗洪那年,哈尔滨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政府指挥有力,市民空前团结,解放军成为最可爱的人,犯罪率达到历史最低。南方受灾的朋友们,坚强些,中国人是不可战胜的,坚持!2008中国年属于勇敢的中国人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50篇 大江作证——松花江抗洪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