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50篇 大江作证——松花江抗洪纪事
里,装满停在那里的那列火车。同志们!大堤上的战友在等着我们,全市的老百姓在看着我们,我们一定要完成任务,我们也一定能够完成任务,同志们有信心没有?’‘有!’‘好!同志们,我们是哈军工的学员,我们是毛主席的革命战士,现在,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刻到了,拿出我们全部的干劲来让大家看看,我们哈军工没有完不成的任务!’指导员把大家鼓动得热血沸腾,可是这任务却是绝不轻松:一列火车共60节车皮,每一节由36人的学员排负责,每节车皮需装载30吨装了土的草袋子,五六十斤一个的草袋子要装上一千几百个,平均一个人两个小时内要装土一千六百多斤!劳动强度可想而知……排长把三个班作了分工,挖土的、装土的、担土的各负其责,每半个小时相互轮换,轻重交替、有劳有逸,让每个人都能有个喘口气的机会。很快这个办法就通过广播站推广开来,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哈军工医院的医生们在公路边上设立了救护站,车队的司机们也往返奔驰,给大家运来了一筐筐的馒头和咸鸭蛋、一桶桶的盐开水,连长、指导员们亲自动手帮学员们灌满水壶,挨个给挂在身上,嘱咐着一会儿就要喝一口,不要觉得渴了再喝,要防止脱水……两小时后,装满草袋的火车开走了……汗透军衣,草屑、尘土沾在身上和成了一层泥浆,个个都成了泥人。大家顾不得肮脏,背靠背坐在一起,就着咸鸭蛋大口嚼着馒头,喘息稍定,又来了一列火车……就这么干上两小时,就吃上几个馒头、咸鸭蛋,一气儿装满了六列火车,整整十二个小时之后,他们才回到宿舍,来不及洗澡,大家一头栽倒在床上,鼾声大起……”

    这位军工学子的描述,让后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当年的另一位刚刚考上师范学院的青年学子,在他的回记文章中写道,“我们是原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1957级的同学。1957年9月,中文57级200多位同学,陆续到校报到。一进校门,就看见主楼悬挂的大幅横额:‘入大学府,先上江堤!’当年,哈尔滨的松花江发大水,江水水位高过警戒水位。全市人民一起上阵,与洪水搏斗!到哈尔滨读书,就是哈尔滨人!同学们放下行李,就上江堤。我们的任务是往货车上装土。在堤外挖土,用草袋装上,扛着上跳板,倒入车厢里。车厢能装50吨,几十人装也得几个小时。那时我们都还年轻,有热情,有干劲,扛着百多斤的土袋跑着上跳板。那时的我们,听党的话,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就这样,苦战了一个多月,终于战胜了洪水!”

    同样让我感动的,还有哈尔滨艺术界的资深著名相声演员于世德先生,他也亲自参加了抗击洪水的战斗。在一篇报道中说,于世德先生和他的同事们奔赶抗洪第一线——险情最严峻的肇源县。在与洪水搏斗的日子里,这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全身心地融入抗洪大军,那些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英模人物让他敬佩,让他感动,看在眼里,爱在心里,英雄模范的感人的事迹激发了他的创作,便充满激情写在相声里,站在护城大堤上做慰问演出。他说,1957年那场洪水百年不遇,这样的演出也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经历了那场自然灾害的考验,于世德先生的日记里写下了“我热爱黑龙江”的字样。像于世德先生这样的作家、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用各种文艺的形式来声援和鼓舞抗洪战斗,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层出不穷,也成为了当年抗洪大堤上最受抗洪军民欢迎的人。

    在抗击1957年哈尔滨的大洪水时,一位记者同志这样描述了在抗洪战斗的第一线作为新闻工作者及时报道抗洪事迹的情况:“1957年,哈尔滨发生特大洪水,江北都淹了,松花江一望无际。那时我们的中心任务是使用多种形式报道这次洪水,将防洪、汛情,以及人们积极防御洪水的情况报道出来。为了出新,我们第一次搞了录音报道,用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50篇 大江作证——松花江抗洪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