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53篇 辽河入海水轻清——辽宁治水散记
50余座山峰、50多条河谷、29条断层。地表到隧道顶端距离最大为630米,最小60米。建设这项名为“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的引水隧道,旨在引用优质充沛的辽东山区水源,供给辽宁省老工业基地的中部城市群,解决该地区百年内用水问题,受益人口近1000万。

    四、治水需先治人

    面对滔滔洪水,面对生与死的考验,辽宁省各级领导干部,与人民风雨同舟,共同筑起了一道冲不垮的精神长堤。那精神长堤的“神”是谁?神都是人变的!时下老百姓供奉的财神关老爷,曾是三国时桃园三结义的关羽,因他为人最讲诚信忠义,而后来的实践证明,经商发大财者,最终必得靠诚实守信,所以关公才由人变为后世的财神。领导人民翻身得解放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变成底层百姓求幸福的大救星和拯救之神。

    1994年的盛夏,曾经被举世闻名的辽沈战役打响了名字的锦州大地,忽然一反常态,从十年九旱的脾气一下变得大雨连绵,灌得它身边的大凌河水陡然上涨。

    7月13日,辽西重镇锦州附近的河流都猛涨起来。锦州迅速遭受了洪水侵袭。知道这一情况后,正在省城沈阳开会的省委委员、锦州市委书记张鸣岐立即告别会场,当晚急忙驱车赶回锦州。他为什么能灾情就是命令,分秒不误连夜往回赶?他给党员干部讲课时曾这样说过:“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因为在战场上我们的党员干部总是冲在最前面说,同志们跟我来;国民党之所以被赶到台湾龟缩一角,是因为他们的干部在战场上总是站在队伍后面喊,弟兄们,给我上!”这个上任刚刚7个月,面对许多企业破产,职工下岗,经济十分困难的局面又袭来特大洪水的危险时刻,他怎能不赶回去喊“同志们跟我来”呢?

    当晚8点半,驱车3个多小时赶回锦州的张鸣岐马上率其他领导先后赶到位于市区的小凌河桥南大堤和桥西北侧堤岸查看水情,指挥抢险。

    晚上10点半左右,接到锦州市所辖凌海市的告急,张鸣岐一行又立即赶了过去。此时,滚滚洪水正快速穿过位于凌海的大凌河公路桥。

    急于了解灾情的张鸣岐和其他市领导先后来到大凌河公路桥上。这时,河水流量已超过1.2万立方米/秒。张鸣岐又和凌海市委书记薛恒等11人来到最易决口的城北尤山子村一带查看,正遇村东侧大坝决口,洪水淹没了道路。张鸣岐和凌海市委书记薛恒等人在齐胸深的水中跋涉前进,忽然一道大浪打来,张鸣岐等人立时被洪水淹没、冲散。凌海市委书记薛恒等8人被闻讯赶来的解放军官兵救了上来。在场的最高领导、这个教育手下干部在关键时刻要高喊“同志们,跟我来”的张鸣岐书记,却被洪水吞噬了生命!

    在张鸣岐以命抗洪的精神鼓舞下,决堤堵住了。

    几天后,大雨还在下着。锦州市的通往殡仪馆的十里长街两边,站满了工人、农民、市民、干部、教师,他们自发地冒雨为用生命抗洪的张鸣岐书记最后送行。送行的队伍里有人扯着长长的白色条幅,条幅上的悼词有的虽被雨淋得模糊难辨,但一幅挽幛的大字仍赫然醒目:

    黄流浊水,无损洁白之身;青天白云,永记清官忠魂。

    凌水低吟,哀鸣岐君早逝;闾山颔首,赞父母官德馨。

    张鸣岐,这位被百姓称为“平民书记”的锦州市委书记,他为抗洪献出生命时年仅49岁。

    和张鸣岐同时牺牲的还有一位男记者,他拍下的照片,和从洪水退后的野外找到的摄像机留下那些已变得一片雪花了的图片,却和张鸣岐书记的名字一起,永远留了下来,变为不朽。

    被当地人民传颂为河神的锦州市委书记张鸣岐逝世后,刚好一年,又是夏季,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同时降临在辽宁中部的好几座城市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53篇 辽河入海水轻清——辽宁治水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