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58篇 千古之水倒流记——星云湖和抚仙湖出流改道
  我至今还记得,在1958年流行过一首民谣: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大跃进狂热中的中国人豪情满怀,战天斗地,要征服自然,战胜自然,改造自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定胜天”仍是响亮的口号和信念。古有愚公移山,有大运河,现代有红旗渠,有大寨田,近有围海造田,移山填海。人们发生了错觉,以为可以战胜自然。几十年过去,人们发觉大自然并没有被征服,人类反而遭到无情的报复,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们终于明白,大自然是不能被征服的,人类只能同大自然和谐相处。但人类并不是就此束手无策,在相互的尊重中,人类可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同自然对话,并取得一种协调,在这片山川上和谐共处。

    我还想起小时候在滇池边玩水的情景。如果用木盆玩水。当一盆脏水倒进一盆清水中时,清水就被弄脏;如果将清水盆中的水倒入脏水盆中,脏水就被一次次地置换了,变清了,到了一定时候,它也就成了清水。一次倒进的水分多次倒进,效果是不一样的,分多次倒进会省水得多——这也是一个极简单又有趣的道理,小学生都可以算出来的代数题,可是谁能想到将两个湖的水这样倒过来置换一下呢?这太大胆了,也太奇妙了。

    两湖的数据是这样的:

    星云湖,南北长10.5公里,东西宽平均3.2公里,湖岸线长36.3公里,水面面积32平方公里,湖容量2亿立方米。

    抚仙湖,南北长31.5公里,东西最宽11.5公里,最窄3公里,湖岸线长88.2公里,湖面面积212平方公里,湖容量191亿立方米。

    这抚仙湖的水,相当于12个滇池、8个洱海。湖的总容量,占全省全部库水容量的64%!占全省九大高原湖泊蓄水量的68.9%!!

    ——这可不是童年的游戏了,谁见过这么大的水盆,谁能玩这么两大盆水呢?谁有这么大的胆子和气魄呢?

    ——也许有许多人有过这灵光一闪的念头,这念头稍纵即逝,因为这个想法实在太大,并难以实现。

    当年【2006年】71岁的杨世宽就有过这念头,但只是一句玩笑话。他1984年当了玉溪地区城乡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的站长,20世纪80年代末,他到杭州参加了国际湖泊研讨会,那一次云南去了三个人。会上研讨了新安江和杭州西湖的湖水置换问题,他大受启发。他想起了1984年的一次特大干旱,与两湖近邻的杞麓湖几乎干涸见底,他穿着雨鞋竟走到了湖的中心,湖边长满了草,当地人在湖中放牛牧马,湖的中心还咕咕嘟嘟地冒着沼气……那情景令人心痛。难道星云湖和抚仙湖将来也会出现这个场景吗?他不敢想下去了。他的想法虽然多次说过,可是直到他1995年退休,也没付诸过实践。时间过得真快,直到他的后任的后任,杨会明当了站长时,这些想法才第一次固定在文字上。

    那一年已是1998年了,新任的玉溪市环保局局长周继武召集江川县环保局局长刘永义和市环保局的梅正平处长商量对策。目标是治理星云湖,保护抚仙湖,拯救杞麓湖。

    他们设想了几个方案。任务落在杨会明身上,可是杨会明是搞环保的,并不熟悉水利,于是请了昆明的专家、云南省环境科研所的汤承彬。汤承彬当时已退休了,还是接下了这项工作。周局长咬咬牙,给了5000元的经费。杨会明和汤承彬跑了两个月,拿出了一份只有几页纸的方案设想。方案一共提了8种:

    方案一是:在抚仙湖水面安浮式玻璃钢管,将星云湖的水直接引过去排入南盘江;

    方案二、三是:在隔河闸旁建大型抽水泵站,将水用管道或明渠从岸上排到海口河入南盘江;

    方案四是:用正虹吸管将星云湖的水送入东风水库;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58篇 千古之水倒流记——星云湖和抚仙湖出流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