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58篇 千古之水倒流记——星云湖和抚仙湖出流改道
   12757米的改道工程是这个项目的主体工程。它主要保证星云湖的水引流。这工程由明渠、隧道和顶管相间组成。工程的困难一言难尽,工程建设指挥部李洪云副市长、工程建设管理局杨明局长先后十多次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来现场会诊,及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并听取专家的意见,对地质条件不好,涌砂、涌水严重的九溪出口地段,通过多个方案的比较,市委、市政府决定采用了工艺最先进的顶管法施工。它是用油压机将管子从地下一截一截地顶进去,这种管子内径2.5米,外径3米,长3米,重18吨。管子在地下十几米或几十米处推进,每天能进几米到10多米。因为推进的阻力大,它一次只能推进在一千米以内,超过的地段就得重新打沉井分段推进。我是第一次见这种作业,大开眼界——我爬下十几米深的沉井,只见打好的一边顶管管道直直地伸向远方,尽头处可见出口成了一个小小的光点。工人们说这是用红外线定位。果然我在油压机的前面看见一个小红灯,眼睛一样地盯着正前方。正在推进的这一段,水桶粗的4根油压机臂将粗大的顶管向前方顶进,几乎看不出前进的速度。顶管内干净清爽的,只有送水和出泥水的两根碗口粗的管子从顶管里铺出。工人说,前面有个机头,将前方的泥土打碎搅拌成泥浆抽出来。但是如果前面是整块岩石,机头会损坏,因此顶管施工法要先行在顶管线路上打超前钻孔,探明地层情况,选好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隧道的开挖也遇到过重重的困难,塌方和涌水涌砂让隧道无法通过,他们想了各种办法,有一种办法是冷冻法,可是成本太高,每天只能冷冻两厘米,时间上也耗不起,最后又只能改道……工程的进行一言难尽。在工程建设管理局有一个工程进度倒计时的大牌子,它不断地提醒人们工期。工作在这里的人每天小心认真地记上那些进度的数字。

    星云湖的水就通过这些顶管和隧道、明渠、暗渠到了九溪。这时它的水还没得到净化,不能直接到东风水库。为了使这水质达到Ⅲ类以上,必须先进行处理。为此,在星云湖水的出口处设计了一块63亩的湿地,同时,在九溪又设计了一块更大的湿地。世界上公认湿地是地球之“肾”,可是多少年来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相反,湿地都被人破坏,填了土,种了庄稼。没有了肾,就没有排毒的功能。湿地是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可以沉淀、排除、吸收和降解有毒物质。其一,有物理作用,过滤、沉淀、吸附有害物质;其二,它有化学作用,因为有机微生物提供的酸性环境,转化和降解水中的重金属;其三,它还有生物作用,一方面是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同时大型的水生植物能从污水中汲取营养物质。此外,它还有助于减缓水的流速,有利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

    2006年,我见到了星云湖边渔村大河处已修好的一块人工湿地。正是中午,那条大河很像隔河,从10多公里外流来,雨季没到,水不多,水质很脏,两旁的房屋都住着村民,看来这条水是不能用了,人们只能怀念几十年前在河边洗菜洗衣的美好时光了。这块湿地就是为了处理这条河的水而建造的,为了不让污水直接排进星云湖。这时微风乍起,那湿地上的芦苇和水竹摇曳着,矮一些的美人蕉也一排排地挤在那里。人们说,将来九溪的湿地修好了就同这儿一样——不过那规模却很大,第一期工程是270多亩!第二期达到400多亩!据说是全国最大的人工湿地。九溪人工湿地设计一期工程处理水量为1.16立方米/秒【10万立方米/天】,二期扩大到2.32立方米/秒【20万立方米/天】。

    人工湿地的建造是这样的:用碎石作人工基质,上面种水生植物,经过实验模拟,选定的水生植物有:野姜花、风车草、类芦苇、伞草、美人蕉、香根草等。这些植物分块分片种植,水流有秩序地回旋形绕过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58篇 千古之水倒流记——星云湖和抚仙湖出流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