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篇 粤港情深——东江碧水的故事
总理拍板,粤水入港
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简称东深工程】是一项以供应香港、九龙地区用水为主要目标,同时对深圳、宝安一带供水并兼有灌溉、排涝、发电和防洪等效益的综合利用水利工程。东深工程位于广东省东莞和深圳境内,输水路线全长83公里,全部工程位于东经113°30′至114°30′、北纬22°30′至23°10′之间。它北起东江,南至深圳河,其间由9座电力抽水站【东江、桥头、司马、马滩、塘厦、竹塘、沙岭、上埔、雁田】、6座拦河闸坝【旗岭、马滩、塘厦、竹塘、沙岭、上埔】、两座调节水库【雁田、深圳】、两座水电站【丹竹头、深圳】、24.5公里的人工渠道、3.5公里供水管道、47.9公里天然河道和桥梁等建筑物组成。它自东莞市桥头镇附近的东江左岸取水,经过各级抽水站和人工渠道、天然河道,并将原来由南向北注入东江的石马河,改为由北向南导引东江水倒流,逐级把水位提升共46米,输入雁田水库,然后通过白泥坑明渠,跨越雁田水库与沙湾河的分水岭,流入深圳水库,最后用输水管道送往香港。
从史料翻出的抽象数据中很难看出东深工程的光荣和艰巨,那我换一种方法加以表述。从工程量看,仅土石方工程就达两百多万立方米,如果铺成一条高一米宽一米的坝堤,就相当于从广州至深圳来回走八趟!架设的高压线长达140公里,可以绕着整个香港岛转整整5圈!
尤其值得大写一笔的是,东深工程创造了“让江河倒流”的改造自然奇迹!为了引东江水流向深圳水库,原来在东莞桥头镇由南向北注入东江的石马河,必须倒换流向,改为由北向南!为了实现“大逆转”,东深工程动用了6座拦河坝和9座抽水库,翻山越岭逐级提水,硬是把东江河水提升了46米高。而这样浩大的工程,不仅全由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设备、自主安装施工,而且从设计、建造和安装的完工,前后只用了一年的时间。这在中国水利工程史上不能不说是个罕见的壮举!
在三年自然灾害以及人祸造成的严重困难还未退却的20世纪60年代初,在国计民生暂且喘息、经济发展还在蹒跚学步的1963年,东深工程这样的宏伟事业是如何实现的?建设的过程碰到过什么艰难险阻?话题还得接着那封香港拍来的加急电报说起。
接到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高卓雄等知名人士联名发来的函件后,广东省人民政府一方面允许港英政府采取免费取水的应急措施,一方面着手开展东深工程。1963年6月,港英当局正式派代表到广州市商讨广东给香港供应淡水事宜,正式要求调引东江之水。粤港政府迅速达成共同意向!
广东省政府一边请示党中央和国务院,一边派出干部和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到东江沿线的河源、东莞、深圳一带考察水文资料,制定设计方案。两项工作同时开展。广东省政府对中央会批准这一项目信心十足,虽然我们国家刚在灾难中复苏尚且虚弱,可是祖国决心要一劳永逸地解决香港同胞的缺水难题已经准备了很长时间!
东深供水工程由广东省水电厅主办,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负责勘测设计,由特别组建的工程指挥部负责施工。设计院的勘测人员重点考察了东深工程的水源——东江。东江流域面积33218平方公里,这是东江流域的整体面积,而工程引水口博罗水文站集水面积达25325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761立方米/秒,平均年径流量240亿立方米,具备良好的引水条件。虽然博罗站在1955年5月5日曾出现过31.4立方米/秒的最枯流量【按照这个流量,枯水期东江支流有断流的危险,引水效果无法保证】,但随着1960年开始在东江干支流陆续建成新丰江、枫树坝和白盆珠三座大型水库,三座水库控制集水面积共11740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