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篇 香港澳门供水、治水(治污)、填海造地侧记
,绿茵,体育及旅游特色”的新焦点,作为规划主题,无需进行填海。
然而填海受限,代价不菲,政府将被迫选择其他更为昂贵的发展规划。比如最近落实兴建的启德邮轮码头,计划将昔日让飞机升降的启德跑道,变身为有两个泊位的邮轮码头。首先要解决的是跑道两旁的防波海堤,倾斜的海堤原本是用来挡大浪的冲力,保护跑道。不过,日后会阻碍邮轮泊岸,要解决此问题,较为简单又便宜的方法是填海,将当中的三角位填平,业界估计所填的宽度约是30米。
有关单位为免抵触《保护海港条例》,因为很难证明填海有“凌驾性的公众需要”,决定不填平,将整幅海堤由水面至海床削走,之后加建桩柱,直插海床,上面则兴建码头设施。估计填海需8至10亿元,但削堤则贵2至3倍,造价最多需40亿元。但业界人士依然赞成尽量保护海港,认为多花公款也是值得的。
“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从一味填海追求经济效益,到斥巨资而不填海,香港对海洋日渐深厚的珍惜和爱护,拳拳之心,泱泱之意,令人喟叹。
<er h3">四、潮来天地青
与香港、深圳一样,澳门以前也是一个小渔村。传说澳门的名字源于渔民非常敬仰的中国女神天后,又名娘妈。那是一个天气晴朗、风平浪静的日子,一艘渔船在海上航行,突然刮起狂风雷暴,渔民们处于危急关头。这时,一位少女站了起来,下令风暴停止。风竟然停止了,大海也恢复了平静,渔船平安地到达了海镜港。上岸后,少女朝妈阁山走去,忽然一轮光环照耀,少女化作一缕青烟。后来,人们在她登岸的地方,建了一座庙宇供奉这位娘妈。澳门何以叫一个完全不同音“MACAU”?也有一个传说,16世纪中叶,第一批葡萄牙人抵澳时,询问居民当地的名称,居民误以为指庙宇,答称“妈阁”。葡萄牙人以其音而译成“MACAU”,成为澳门葡文名称的由来。
澳门市民早期的淡水来自泉眼,凿井和贮存降雨等天然水源,淡水资源虽然不丰富,但最初凿出来的水井水源充足,而且水质清甜可口。几口名井边聚居了很多市民,如:二咙喉凉水井、大井头、阿婆井。当时凡有水井的家居在门牌上都有个“井”字标记,以方便邻近地区街坊和供消防员做救火之用。
直至1924年澳葡政府才于松山鳄鱼潭建造澳门第一个公众水库。但由于该水库体积小,只有少量自来水供应。1928年曾有一间“六和自来水公司”,是澳门首间自来水公司,供应山水给少数用户。
之后青洲自来水厂揭幕,是澳门首间供应净化处理自来水到户的水厂。建成有占地40万平方英尺的新口岸大水塘,具备了原水泵站、水处理设施、净化水泵站、配水库及输水管网,原水来自青洲河。
1958年12月至1959年上半年,淡水水源奇缺,市政厅停止供应自来水,改为供应海水,食用水则由水车运送,限量发售。次年春旱无雨,新口岸大水塘存水不足5呎,食水奇缺。所幸的是,随着广东省珠海几个水库输水工程相继建成,广东省的银坑水库和竹仙洞水库于当年开始对澳门供应原水,每日200万加仑,大大解决制水之苦。
自来水厂的输水设备和技术能力都不足,澳门若干较高的地区和二楼以上都没有水供应。而且其处理水的能力受多方质疑,水质安全问题困扰居民。1980年,青洲泵站因受工厂废水污染而被迫关闭。直到自来水公司引进法资及港资改组,其技术和资源得到改善,水质才首次符合欧洲共同体饮用水标准。
为了彻底解决水源问题,澳门自来水公司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于1986年初动工兴建磨刀门供水系统,该工程于1988年6月竣工投入使用,水源问题终于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