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切身感受
    这是我在这次学西班牙语过程中的切身感受。精神无论如何也集中不到语言学习上面来。尽管没糟糕到查克那个程度,可脑筋硬是转不到学习方面。过去没这种情况,再有事也能聚精会神地琢磨句型、背单词和校正发音,而如今这些已无从谈起。年纪大了致使求知注意力的绝对量减少这一原因当然是有的,但主要原因还是极其单纯的时间总量不足。简言之,即“不能贪多求全了”。我说的优先顺序就是这个意思。

    在美国已经生活了两年多,加上十年来始终翻译英文小说,因此一定程度的英语会话当然是可以的。不过老实说来,用英语和别人交谈我还相当不擅长。说日语我都不很如意,越说越觉得心情沉甸甸的,说英语也是同样。所以,很少产生积极使用英语说话的愿望。而这样的人不用说英语口语能力是很难提高的。

    人们常说日本人对于讲不好外语过于感到羞耻,由此导致语言学不发达。不过我倒没怎么感到羞耻,词儿卡壳也好,语法出错也好,发音不准也好,毕竟是外语,一定程度上是奈何不得的事。只是我心里想,不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日语流畅而生动地表达出来的人,即使再热心学外语,也是不可能用那种语言谈笑风生的。这属于与生俱来的性格倾向问题,不是想改就能一下子改掉的,一如唱不好日语歌的人也不可能忽然间用英语一层歌喉。

    况且我所在的是大学里的东方语系,教职员也好学生也好全都一口流利日语,比我讲的什么英语流利得多,而且他们也想练日语,于是我也不知不觉用日语讲了起来。结果,我的英语口语水平愈发提高不了。相比之下,在经济专业和哲学专业的人因为每天不得不用英语,一年时间就能讲得令人刮目相看。

    最近,因为要同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我细细读了小岛信夫的《美国学校》,有很多地方感同身受。简单说采,故事讲的是战后不久,主人公英语教师伊佐尽管对讲英语深感无奈,却又陷入不得不去参观美国学校、不得不在那里使用英语的窘境,说可怜也可怜,说滑稽也滑稽。其实讲外语这个活计或多或少都含有“说可怜也可怜说滑稽也滑稽”的成分,我虽说没有伊佐那么大的压力,但拼命讲英语的时间里,总会倏然冒出“何苦找这麻烦”的念头。每次被商店的女孩大声反问“”,或去汽车修理厂面对着半大老头汗流满面结结巴巴地说明故障情况(闪光式方向指示灯叫什么来着?),我都觉得自己真是窝囊。走在街上听到五六岁的美国娃娃都讲一口流畅漂亮的英语,我不时为之愕然:娃娃都能讲这么好的英语!想来也是理所当然,不必一一愕然,但偏偏有这样的一闪之念。其实,本来我就是以自己的意志离开日本的,所以谁都怨恨不得。

    前几天应邀去住在纽约的作家梅亚莉·莫里斯家里用晚餐。梅亚莉去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的英文专业教了一年创作课,在那里认识的。普林斯顿大学的英文专业有着乔伊斯·卡洛尔·欧茨、托尼·莫里森、拉塞尔·班克斯等大名鼎鼎的作家,我对他们每每诚惶诚恐,不敢接近。顺便说一句,托尼·莫里森是以在普林斯顿大学拿最高薪水而闻名的,没亲眼见过明细表,无法断言,听说是这样。每两星期有一次创作课老师的午餐会,我也被邀请了几次,但终究门槛高,令人望而却步。相比之下——这么说或许不大合适——梅亚莉和我年纪相仿,性格也爽快,又有斋藤英治这个共同的熟人(他译过几篇梅亚莉的作品),交往起来比较轻松。我们的代理人也相同。我去墨西哥旅行的时候,正好把她的《没有申报品》这本有趣的墨西哥游记带在身上读——书被翻译过来了,日语名忘了——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得以亲密交往起来了。

    梅亚莉住在布鲁克莱因安静地段的低层公寓,保罗·奥斯特夫妇就住在附近,加上从曼哈顿赶来莫纳·辛普森夫妇,那天晚餐相当热闹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终究悲哀的外国语简介 >终究悲哀的外国语目录 > 切身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