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道经
    夜读《南华经》,伴随悠然回转的古琴曲,只觉意境缥缈,空旷深远。琴声如泣,每一弦,都似从心底划过,清澈含蓄,冷艳多情。而我竟不知是落入经书,随了境界,还是沉浸琴声,相对忘言。一如庄周当年,不知是他梦中化蝶,还是蝶化庄周。每个人都是一本经书,只待有缘人来解读。

    那日听戏,史湘云说戏子与黛玉长得相似,本是无心,却恼了黛玉。宝玉从中说和,被她们数落了一番,自觉无趣。回到怡红院,翻看前日所读的《南华经》,上有“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又曰“山木自寇,源泉自盗”等语。

    只因白日宝钗点了一出戏,戏文里有一首《寄生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宝玉本就怀出离之心,此刻愈发了悟。遂提笔立占一偈云: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写毕,又恐人看此不解,亦填了一支《寄生草》。“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后来黛玉看到,在他偈语里,续写两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宝玉内心深处有着佛家万境皆空和道家任意自然的情结,在没落俗世彷徨的他,最终选择断缘。

    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起源于上古时期,创立于汉朝。道教海纳百川,包罗万象,以道学、仙学、神学和教学为主旨,融入医学、巫术、数理、文学、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学问。道教讲求度世救人、长生成仙,奉老子为教祖和最高天。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是一个文化的盛世。这段时间,百花齐放,各自郁馥,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留于后世太多深邃的文化。直到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经历朝历代,流传最广的儒道思想,与之融合,相互依存。许多人受岁月浸染,历史沉淀,成了亦道亦儒亦佛之人。

    自然之韵,超脱于文化艺术,而又蕴含其灵性与精髓。一株草木,可以了悟人世的代谢;一抹斜阳,可以读懂垂暮的心情。河山常在,故人已改,混沌于天地间的灵光紫气,亦自寥落无痕。

    老子著,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据说,写完的老子,骑一头黄牛,踏过函谷关如珠的朝露,后不知所终。

    道家倡导“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论、物有物性”之法则。老子曾说:“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伴。功名存于心,创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创烦恼之情增。”

    “文景之治”为中国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此番道家思想,于治民上,为最辉煌的一笔。汉武帝时期,“独尊儒家罢黜百家”,道家受到压制。直至魏晋,谈玄之风兴起,老庄思想,成了道家的正统。

    庄周顺应天地万物,遵循真实的内心,在乱世持有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不羁的精神自由。庄子不争,他退隐尘世,清修守静,淡看生死,宠辱不惊。他的作品浪漫诗意,文笔如风,恣意流淌,变幻无端。庄子顺从天道,摒弃人为,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葛洪将道教神仙方术和儒家纲常名教相融,为上层士族找到了一些长生成仙的修炼理论,亦奠定道教基础。唐代尊老子为祖先,奉道教为国教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陈迹·清欢简介 >陈迹·清欢目录 > 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