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乱世风烟
    整个的世界像一个蛀空了的牙齿,麻木木的,倒也不觉得什么,只是风来的时候,隐隐的有一些酸痛。

    乱世里的人,真的是身不由己。仿佛要把所有的硝烟过尽,才可以换来片刻安宁。其实,人类自身的摧残,远不及大自然的锐利。乱世中,洁净的雪地上,遍布鸿爪。而太平盛世,连黑夜都是神秘多情的。

    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次年,香港沦陷。战火中的城市,纷乱到连疼痛都忘记。多少人无檐遮身,生不得安宁,死不得安身。风霜过后,如雨打残荷般冷落,所有的华采都灭了。但时间会修复所有的伤痕,这座城,有一天会更加芳华绝代。

    张爱玲似乎从来都知道,没有谁可以顺应自己预定的人生轨迹走下去。所以当命运的风雨再次来袭,她虽有抱怨之心,却也有种司空见惯的平静。在她港大生涯的第三个年头,一场战火,将她天才梦想的校园,以及通往牛津大学之路,全部粉碎。

    其实,所谓的“港战”,也就短短的十八天。但是这十八天,却让张爱玲看到了乱世里波澜壮阔的荒凉。战争来临的时候,或许让人觉得是灾难。可走的时候,却觉得只是一场意外。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磨难,平凡的百姓并不能采取任何措施。尤其是港大的女生们,面临炮火的轰炸,似乎连恐慌都忘记了。

    张爱玲在《烬余录》写道:“我们对于战争所抱的态度,可以打个譬喻,是像一个人坐在硬板凳上打瞌睡,虽然不舒服,而且没完没了地抱怨着,到底还是睡着了。”大家深居简出,把自己藏在认为安全的地方,不肯露面。轰炸期间,炎樱表现得很无所畏惧似的,她冒死进城看电影,独自回宿舍楼上洗澡。张爱玲说:“她的不在乎仿佛是对众人恐怖的一种讽嘲。”

    因为战争,港大停止了办公,本地的学生归家,异乡的同学只好参加守城工作,方能解决吃住。张爱玲只好去报名,做了一名临时的防空团员。在炮火声中,张爱玲担心会死在那些陌生人之间。在战火硝烟下,只觉得生命真的好虚无,个人的生死荣辱,是那么微不足道。

    十八天的围城历险,总算那样熬过去了,漫长得恍如一个世纪。张爱玲在《烬余录》里有这样的记载:“围城的十八天里,谁都有那种清晨四点钟的难挨的感觉——寒噤的黎明,什么都是模糊,瑟缩,靠不住。回不了家,等回去了,也许家已经不存在了。房子可以毁掉,钱转眼可以成废纸,人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夕。像唐诗上的‘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可是那到底不像这里的无牵无挂的虚空与绝望。”

    但真正过去了,又让人觉得很不习惯,仿佛一颗悬着的心始终找不到踏实的落脚点。张爱玲也曾这么说:“到底仗打完了。乍一停,很有一点弄不惯,和平反而使人心乱,像喝醉酒似的。看见青天上的飞机,知道我们尽管仰着脸欣赏它而不至于有炸弹落在头上,单为这一点便觉得它很可爱……”

    灾难一结束,大家霎时解脱,便有了狂欢的场面。仿佛再不及时行乐,就没有机会了似的。张爱玲也参与了,但她心里清醒地明白,这是堕落。但是战乱之后,得以苟且,谁还顾得了那许多。张爱玲看着那些生生死死,心里生出抵触和冷漠。不是因为她自私,而是她知道,生死本寻常,没有谁可以逆转。坐在时代的车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一场战争,结束了许多人的生命,也让许多人如获初生。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哪一次收复河山不是踏着千万人的尸骨,从古至今,不曾改变。这一年,女作家萧红病死在香港医院,死时三十一岁,但人们从来都没有忘记过她。她临终时有遗言:“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无论你是名将,还是白骨,有一天,都会被历史的烟尘给淹没。

    港大的岁月,就这样结束了,有些仓促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张爱玲的倾城往事简介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张爱玲的倾城往事目录 > 乱世风烟